這都不重要,不重要,隻要能將八旗大兵轟上天,一切都值得。

火炮威力足夠,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機動能力行不行?

如果火炮移動不便,那也是廢銅一堆。

黑塔牛嗶,一個就能拉動六斤炮車,三斤炮車可平地拖行。

可惜黑塔這樣的太少,而且都是種馬,要將他們的精力全部用在母馬身上。

就現有從新大陸引進的普通挽馬來說,三斤口徑野戰炮需三匹馬力牽引,六斤口徑需六匹馬力,十斤口徑需十匹馬力牽引,就很巧合。

蒙古馬不行,力量完全不在一個層級。

炮兵營,火力配備幾經調整。

4門十斤炮,4門六斤炮,8門三斤炮,12門便攜式臼炮,輜重車10輛,馬160匹,兵額700人。

這隻是配備標準,針對不同地方,火力配置又有調整。比如南洋,十斤炮沒有,因為糟糕的天氣同地形導致十斤炮完全不適用。

總而言之,炮兵就是個燒錢的貨,裝備燒錢,訓練燒錢,行軍也不例外。

軍演第四日是重頭戲,步騎炮協同演練。

步兵一團團長張承嗣為總指揮,騎三團團長範文虎為副總指揮,六千大軍在曠野上派兵布陣。旗幟、番號、軍號、戰鼓......其複雜程度超乎想象。

後世的電視劇電影隻能烘托氣氛構建龐大的戰爭場景,卻完全無法將軍隊指揮體現出來。

沒有什麼一字長蛇,八門金鎖之類的玩意。瀛州軍隻演練一個陣。

空心方陣。

以連為單位的空心方陣,以營為單位的空心方陣,方陣與方陣之間的組合就多了。

也不說作戰,基層軍官能熟悉指令,普通士兵能服從指揮完成動作,布陣時差在可容忍範圍之內,這就是強軍。

眼前這座軍陣。

三個步兵營各自成陣,以品字形分布,居中為炮營,指揮官並騎兵連在炮營之後,另有一營步兵分於兩翼為預備隊。

騎兵各有一營護住步兵軍陣左右兩翼,兩營機動騎兵殿後為機動力量,同時也是預備隊。

戰陣推進,行軍一裏保持隊形完整就算合格。

臨戰,假設敵從正麵進攻,假設敵從側翼進攻.....又有十幾個科目變換。

所有這些科目,都是陸軍參謀部會同各級軍官慢慢摸索,進而總結出來的。

有沒有用?是不是樣子貨?

朱老七也不能十分確定,但如果操演隊列變陣都拉稀,那到了戰場也不要指望表現能夠更好。

瀛州軍官,有指揮會戰級別經驗的隻有兩人,顧長雲同賀承誌。

在瀛州本島旗山大營也曾組織過類似演習。

按顧長雲的話說,如果當初錫江之戰有這樣一支軍隊,對付武吉斯人就是砍瓜切菜。

武吉斯人的戰鬥力,朱常瀛沒有見識過,但馬六甲各國軍隊他還是有切身了解的。那確實應該砍瓜切菜,不然投入這麼多財力人力物力也說不過去。

好吧,坦白講,如果能夠克服氣候原因,明軍精銳打南洋土著也不是問題。

但北疆完全不同,地形開闊,僅僅步兵是玩不轉的,所以朱老七這幾年拚命發展騎兵。

在海參崴,朱老七也曾見識過建州軍,不過是雜牌軍,不能代表建州軍的戰鬥力。

根據最新情報,年初努爾哈赤重組軍隊,由四旗擴充至八旗。

努爾哈赤親統正黃旗、鑲黃旗。

皇台吉統正白旗。

阿巴泰統鑲白旗。

代善統正紅旗、鑲紅旗。

莽古爾泰統正藍旗。

阿敏統鑲藍旗。

朱常瀛眼前這六千人,大概就是偽金一個旗的兵力。

建州步戰,首在楯車。

建州騎戰,首在重甲突擊。

楯車,在灜州軍麵前作用有限,三斤炮四百米內那擋板便無用了。朱老七最擔心的就是騎兵反複衝擊,不計損傷的突擊。

對付騎兵突擊最有效的就是廂車,但廂車太笨重,灜州軍並沒有裝備,這是不是一個問題?需要思考。

大靜軍議會。

“殿下,葉帥去海參崴兩月,集眾商議,有如下論斷。”

“第一,於海參崴出兵攻打建州不可行。道路鹹遠,補給不暢,沿途多有依附建州村屯,幾無隱蔽行軍可能。”

“第二,移兵葉赫亦不可取。與上相同,行軍路途遙遠,大規模調動必被建州查知。葉赫米糧產出極為有限,不足以供應大軍駐紮。葉赫與建州多有通婚,其內部或有建州細作。如今葉赫苟存,並非因為葉赫之兵,而在於遼東軍與葉赫互為援手,且建州正在整合軍隊,不欲發動大戰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