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五點共識,七個村屯首領不說十分滿意也有八分意足。其他好處不談,對他們來說大明物產又降價了,降價幅度高達15%。這個價格,甚至可以轉手販賣別處獲利。
轉過天,又來了兩個村屯代表,相約會盟,於永寧共慶月神節。
這幾日土著進進出出尤其多,大概是得知了會盟內容以及慶典安排之後,覺著不吃虧而且還有便宜可占,所以就來了。
來了就好,沒有拒絕的道理。
二三十戶的小村莊,了不起男性壯丁三四十個,限於他們的眼界以及見識,就不能指望他們有真正成熟的想法,看重眼前利益才是正常人類。
八月十四日,伴著清晨寒霜,薩滿吟唱,十支狩獵隊奔出永寧城,鑽入茫茫林海。
小小永寧城也熱鬧不停,就在議事廳前門廣場,隨著幾聲牛皮大鼓,永寧城第一屆月神大祭運動會就此拉開序幕。
白日裏運動競技,摔跤、射箭、拔河、騎術、賽跑、標槍、射擊......
入夜之後則是各色歌舞表演,漢人的儺戲、舞龍舞獅、彩燈遊行,乞獵迷人的樺皮鼓、鬥熊舞、狩獵舞......。
教授永寧婦女打毛線織毛衣的王府女官也被朱老七抓了壯丁,於篝火前表演了一段長袖宮廷舞。
永寧城人口不多,軍民加一塊也不過千五百口子,朱常瀛的到來添了三百幾口,土著人的加入又添了三百多口。
兩千人的小城幾乎全員出動來參與這場盛會。
免費吃免費喝有的玩,玩的好了還有獎賞,這誰不來啊。
朱老七主持這樣的開幕典禮何止一次,早已經麻了。但今次又大為不同,穿著不同服飾操著不同語言的人歡聚一堂,看似雞同鴨講實則卻增進了彼此間的聯係與了解,漢人的新奇事物與玩法令土著大漲見識,而土著的多才多藝也令漢人固有觀念有所改觀。
這令朱常瀛想起了當初北塘舉辦第一次運動會時的場景。笑話不斷,漏洞百出,但又有什麼關係,結局是好的就可以。
八月十五日將近日落時,十支狩獵隊陸續回歸。
這是獵人一年之中最為風光的時刻,無論獵殺到何種獵物,都要以最為隆重的儀式將獵物抬入祭祀場地。而今日,圍觀者眾多,這令歸來的獵手們心緒更加亢奮。
朱老七親自站在城門口迎接,穿著有點另類,身穿大明親王服頭戴象征土著獵人榮耀的鹿角帽。一眼看去,就很像龍王出巡。
好不好看也無所謂,土著們看著興奮叫好就夠了。
乞列迷獵手入城儀式,在朱老七看來頗具喜感,因為他們的步伐似曾相識。想了片刻,朱老七忽記起前世的東北大秧歌。好吧,秧歌舞源於狩獵舞也不奇怪,畢竟北疆薩滿吟唱都帶著濃濃的二人轉味道。
後世東北特有民俗,大抵就是同各族融合逐漸演化而來的。
獵物陳列於廣場,薩滿共議,為諸狩獵隊定名次,選定獵物敬獻月神。
滿涇屯狩獵隊拔得頭籌,因為人家狩獵到一頭熊。
前三獵物依次為一熊一狼一鹿,是為三牲。
與大明祭神如出一轍,獵物需要做簡單加工方才能擺上祭台。
趁著這個空檔,朱常瀛親自為狩獵隊頒發獎品。
季軍三名隊員,各賞五塊銀元、鹽兩斤。
亞軍三名隊員,各賞十塊銀元,茶兩餅。
冠軍三名隊員,各賞二十塊銀元,綢兩匹。
總之,獎品很實在。
至於銀元,這玩意還未完全獲得土著認可,需要慢慢培養。皮貨定價非長久之計,這玩意每一條的價格都不一樣,交易起來十分麻煩。
晚八時整,祭月大典正式開啟。
十部薩滿身穿盛裝,手持樺皮鼓,共同吟唱禱詞。
祭品三牲之外又加五穀。
朱常瀛領銜諸部獵頭共祭,一拜月神二敬先祖三祈來年豐收。
三足香爐香煙飄渺,千多雙眼睛矚目之下,朱常瀛站在高台宣讀祭文,也即盟書。
盟書非紙張書寫,而是烙印在鞣製過的白樺樹皮上。
白樺樹,乃是乞列迷人的聖樹。樹皮用途多樣,可做衣可做帳篷可做小舟可做碗碟,白樺汁液則是乞烈迷人待客飲品,白樺枝幹可做箭杆可做標槍。
官話一句,乞列迷語一句,整個過程莊嚴肅穆。銅製大喇叭將聲音放大五倍不止,雖然仍舊不能保證在場所有人都聽得清,但周圍六十米以內清晰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