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人民包圍圈(1 / 2)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場戰爭,就是長達十年的南疆自衛還擊、反擊作戰。

大家都知道,在這場戰爭中,由於受到了地形、戰爭規模、戰爭形態影響,雙方進行了大量的偵察作戰。

而大家熟悉的偵察作戰,更多是收複兩山之後,各偵察大隊的輪戰,至今為大家津津樂道。

其實這種偵察作戰一直貫穿始終。

比如在79年出境作戰結束之後,我方一直沒有放鬆對當麵老山、者陰山之敵的偵察,觀察其工事構築、觀察其兵力調動,甚至利用各種機會誘捕、越境捕捉俘虜。

在此過程中,我方偵察兵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天天穿著迷彩服,帶著照相機、夜視儀,采取滲透潛伏的手段溜過去。

這都是電影電視情節。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大多數時間內,我方偵察兵都換成當地老百姓的衣服,終日幫助老百姓在邊境線上播種、插秧,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完全和群眾打成了一片。

唯一不同的是,在普通老百姓衣服下麵,還藏有武器。

而雖然當時有人為劃分的國境線,但是兩邊的老百姓世代居住在此,很多都是親朋好友。盡管雙方處於戰爭狀態,但是對方的邊民仍舊定期過來趕集。

出售各種土特農產品,購買所需的各種生活生產資料。

在當地老百姓和民兵的幫助下,自然能夠獲取對方的很多情報。

更關鍵的是,對方的軍事人員也經常越境過來采購生活物資(八十年代初,雖然我們也一窮二白,但是經濟已經開始騰飛,比對麵的工業化水平、經濟水平要高。)

這要抓俘虜,可是比越境抓俘虜要高效的多,更安全得多。

而這種情報隻能靠老百姓來提供。

大概是81年的一天,長期駐守在邊境的十一軍偵察部隊,經過縝密策劃,在一次趕集中,以去家裏看貨的名義,誘捕了對方的一名班長。

這名班長提供了大量者陰山的部署、工事、武器配備等情況。

因此戰士們都普遍認為,自己就是現代八十年代的敵後武工隊。

說了正麵例子,再說說反麵例子。

我們來看看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全殲了李仙洲五萬多人,當時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

當時處於弱勢一方的華東野戰軍,為何能在山東戰場屢屢獲勝?機動速度就是個重要因素。

然而都是兩條腿,而且果軍的汽車應該還更多一些,甚至還有快速縱隊,為何總是沒有對手的機動速度?

很重要原因,此時的果軍已經深入解放區,每走一步都會麵臨百姓給他們製造的困難。

老百姓雖然不能參與正麵戰場的作戰,但是想把自己門口的土路破壞掉,那簡直是輕而易舉。反正世世代代都是刨地的。

當初李仙洲率兵南下的時候,就遇到過這事。

連續幾天,當地百姓采取分片包幹的辦法,將橋梁道路破壞得十分徹底。

李仙洲的部隊哪裏修,老百姓就在哪裏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