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進入射程的是一支四千人的秦兵輕騎部隊,蹄聲滾滾,旋風般卷地而來,轉眼衝進二百步之內。
一鼓一擊,前排弩箭先發,箭尖斜指長空,箭如雨下呈弧線射到騎兵隊中,不斷有人中箭,掉落馬下被踩做肉泥,無主之馬四處亂竄,敵騎稍挫,複又加速衝來。
一鼓二擊,後排弓手一輪平射,前麵的騎兵又被射倒一片,瀕死的慘叫聲和後麵的衝殺聲混在一起,更增戰場上的慘烈氣氛。
一鼓三擊,敵騎已經衝進六十步內,弓弩齊發,射出最後一輪箭雨,這一次殺傷最重,衝在前麵的接近一千騎兵人仰馬翻,一排排的倒下。
騎兵在衝擊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弓弩攢射,如果路程足夠長、時間足夠久的話,一隊弓弩手完全能夠抵擋三倍以上騎兵的衝鋒,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縮小距離、節省時間對於騎兵來說至關重要,一旦衝進五十步內,弓弩手就已經沒有時間再去換箭發射,如果被騎兵衝進弓弩隊中,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姬南天看到對方騎兵已經衝近,令射完箭後的弓弩手迅速向後閃進陣內,刀牌手長盾插入地中,以身體牢牢支撐住,後麵的長矛隊架起二丈七尺的長矛,矛頭挺立,發出令人心悸的寒光,靜靜等待著對方的衝擊。
一般來說,在軍團大戰中輕騎兵大多是作為遊騎進行突襲和騷擾之用,很少以騎兵進行衝鋒的。因為在當時的軍隊中,騎兵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兵種,訓練和作戰的費用非常昂貴,數量和規模都是比較少的。
而且由於秦軍戰馬上隻有馬鞍沒有馬鐙,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必須一隻手時刻抓緊韁繩,所以騎兵是以手弩和長劍作為主要進攻武器,並不能配備長矛等遠距離作戰的兵器,這樣一旦在衝鋒中遭遇對手的長矛方陣,將會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
很不幸,現在的這支騎兵隊就突然掉進了這種最害怕的作戰方式之中。本來秦軍西營主帥猜到了劉邦軍會來夜襲,所以設下了這個空營埋伏計,想以騎兵作為前鋒一舉衝垮偷營隊伍的後防,再以大部隊進行圍殲,絕對沒想到姬南天的隊伍竟然將計就計,先以小部隊放火引動埋伏,然後以堂堂之陣正麵對撼。
對於衝鋒中的騎兵來說,六十步的距離轉瞬即過,當剩餘的二千五百多騎士在暗夜裏看清前麵冷氣森森的矛尖之時,已經無法挽回自己的命運了。
在戰馬的嘶鳴中,前排騎士睜著驚恐的眼睛轟然撞入盾牌陣裏,長矛閃著寒光無情地刺透身上的輕甲,伴隨著陣陣令人心顫的骨碎肉裂之聲,發出臨死前絕望的哀嚎。後麵的騎士在慣性的作用下仍在不斷湧來,方寸之地上擠成一團,自相踐踏,成為長矛下一個個活動的靶子。
姬南天看著眼前的慘戰,眉鋒一聳,心底暗歎,旋即壓下不忍之念,傳令左右兩翼立刻包抄殲滅這支騎兵部隊。戰鬥在一刻鍾的時間裏迅速結束,除了數十騎趁亂逃出,四千輕騎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喪生在短短的二百步距離之內。
而此時,秦軍四麵包圍的大部隊還沒有趕到。姬南天傳令重新組好陣勢,準備抵擋對方更加狠厲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