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雲州(3 / 3)

孟薑女調:

孟薑女調屬於時調,其名稱上又稱為“春調”“梳妝台”“十杯酒”等。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民間小曲的基本曲調,用其填詞的民歌眾多,內容廣泛,其中以訴說離別、悲怨或愛戀情緒的題材占較大比重,如《月兒彎彎照九州》《尼姑思凡》《送情郎》《苦百姓》等,另外敘述性較強的內容有《白娘子》《繡花燈》等。此外有的革命曆史民歌和故事影片也以它為基礎寫成。它對戲曲、說唱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並以它為基礎發展形成曲牌,如山東琴書中的[鳳陽歌],四川清音中的[長城調]等。這個曲調還流傳到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並影響到宗教音樂。

剪靛花調:

剪靛花調屬於時調,其名稱上又稱為“剪剪花”、“靛花開”等,是明末清初就已廣泛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俗曲。它的流傳區域遍及全國,變體甚多,用此曲調填詞的民歌內容廣泛,大多為歡樂、喜悅的情緒,如表現風俗生活情趣的《放風箏》《丟戒指》《看小戲》等;抒發思念之情的《繡荷包》《情郎害病》。另外還有敘述性較強的訴苦內容《青樓歎》《逃難小調》。這個曲調對北方的戲曲、說唱音樂影響較大,許多曲牌體說唱音樂,比如單弦、河南鼓子曲等都以它為基本曲牌。

鮮花調:

鮮花調屬於時調,其名稱上又稱為“茉莉花”,是清代以來十分流行的小曲,流傳範圍遍及我國南北地區。這個曲調的變體很多,但填入其他內容的歌詞情況卻不多,大部分都唱《茉莉花》原詞。這個曲調常被應用於民間歌舞、說唱和戲曲音樂中,例如華北地區的“地秧歌”、西南地區的“花燈調”、另外單弦牌子曲和四川清音中都有。

銀紐絲調:

銀紐絲調屬於時調,其名稱上又稱為“銀絞絲”。大約興盛於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其歌詞曾刊載於多部俗曲集中。著名文學家蒲鬆齡曾在他所作《聊齋俚曲》中也采用了這個曲調,傳唱至今。銀紐絲調流傳於我國南北地區,華北和江浙一帶更多。歌詞內容大多是親家相罵一類,因此又叫“探親家”“罵親家”“探親頂嘴”等。其曲調親切、流暢,具有口語化的特點,擅長敘事及表現風趣的內容。還被不少說唱、戲曲采用,如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代表作《探親家》。

繡荷包調:

繡荷包調屬於時調,它的題材在我國漢族各個地區中很常見,而這裏說的“繡荷包調”,則專指流傳於西北、華北地區的時調。這個曲調所唱的內容,情緒大多哀愁、纏綿,如《繡荷包》《走西口》《繼母打孩子》《相思譜》等,也有一些是表現歡樂、明快情緒的,比如《二妹子觀燈》。革命曆史民歌《繡金匾》《打米脂城》也是這一曲調的變體。

疊斷橋調:

疊斷橋調屬於時調,其名稱上又稱為“跌斷橋”或“接斷橋”。據考源於宋元時的北曲,盛行於明末清初。目前在華北、東北、西北、江淮地區較為流行。所唱大多為哀思怨訴的內容,如尼姑思凡、盼情郎、思夫、白蛇與許仙等。不少戲曲、說唱中吸收了這個曲調作為曲牌,例如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眉戶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