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
花兒屬於一般山歌。其名稱上又稱為“少年”。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一帶。這裏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因而除漢族外,它在當地少數民族中也十分流行。花兒的音域寬廣,旋律起伏度較大。常有跳進,音樂的進行常曲折而多層次,音樂結構多為上下兩句體,但需唱兩遍方完成一段歌詞。另外花兒以“令”相稱,按照民族、地名或者襯詞來命名。代表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又叫《河洲大令》,《一對白鴿子》(襯詞:倉啷啷令),《下四川》。
田秧山歌:
田秧山歌在民間一般稱作“田秧歌”。主要在插秧、除草、車水等勞動中傳唱,其產生並主要應用於勞動場合,具有驅除疲勞、振奮勞動者情緒的實際作用。但因其所伴隨的勞動協作性不強,不要求其音樂必須符合勞動的節奏,這是與勞動號子的不同方麵,因此在農田中歌唱的田秧山歌可以有多種體裁:有山歌、勞動號子和小調的類型,甚至還帶有說唱音樂的因素。部分田秧山歌因曲調優美動人,傳唱範圍擴大至廟會、茶館。有的還具有相當高的歌唱技巧。
小調:
小調屬於民間歌曲。其名稱上又稱為“小曲”、“小令”等,是流傳在農村和城市,節奏較規範、曲調較委婉細膩的民歌。常在人們生活的閑暇和風俗性的節日、集會時演唱。演唱者有一般群眾歌手,還有職業和半職業的藝人。他們常在街頭巷尾從事商業性表演。小調具有敘事與抒情相交融的表現方法,曲折細膩的音樂性格。其情感表達是含蓄的、曲折的、有節製的。在節拍方麵比較規整,使用的節奏類型比較多樣且布局的藝術性較強。另外它的曲式結構有對應型、起承轉合型、並置性三種。小調分為吟唱、謠曲和時調三類。
吟唱調:
吟唱調屬於小調。包括兒歌、搖兒曲(搖籃曲)、吟誦調、叫賣調和風俗儀式中的吟唱調等。這是小調中實用性較強的種類,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種需要中歌唱。例如兒歌常在兒童遊戲時歌唱,搖兒歌為成人哄孩子入睡時所唱,吟誦調是文人念誦詩詞、古文時使用的歌調,叫賣調是城鎮商販宣傳商品、招攬顧客的手段,風俗儀式中的吟唱調包括婚嫁歌、喪歌、祭祀歌等。吟唱調的音樂以吟誦性為主,旋律接近自然語言形態,結構簡單,但完整性、獨立性較差。
謠曲:
謠曲屬於小調。它的藝術形式發展得比吟唱調成熟,但藝術性程度又不如時調。它的篇幅不大,樂段結構完整,節拍比較規範。根據歌詞內容,可分為訴苦歌、情歌、生活歌和嬉遊歌等種類。其中訴苦歌,最常見的題材為長工訴苦和婦女訴苦。長工訴苦歌因歌唱者為男性身份,曲調簡潔、樸素。婦女訴苦歌大多形象柔弱,情緒抑鬱。情歌的曲調健康美麗,表達了勞動人民樸素、真摯的感情。生活歌反映的是日常生活的風土人情。例如《打酸棗》《繡燈籠》《放風箏》等。這些曲調清新活潑,情趣盎然。嬉遊歌,屬於遊戲類小調,歌詞主要為嬉戲逗趣、問答啟智一類的內容。其音樂情緒輕鬆愉快,娛樂性很強,常見題材有對花謎。
時調:
時調屬於小調。它的藝術形式發展得最為規範和成熟。具有嚴謹規整的結構,變化豐富的節奏和音調,以及講究的潤腔方式。它不僅由一般群眾在休息、娛樂時傳唱,而且還常由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進行商業性演唱,供人們消遣並換取報酬。它的發展具有雙重性。一方麵,謀生的需要使藝人為它們進行藝術加工,因此這類小調比號子和山歌細膩,表現手法多樣,曲調更優美;另一方麵,為了迎合聽眾的趣味,一些小調又帶有商業性、庸俗性甚至低級趣味。時調的演唱一般都有樂器伴奏。它的內容除生活感受外,還涉及到曆史人物、傳說故事、戲曲和說唱中的一些題材,流傳時間悠久,傳唱範圍非常廣泛。其中影響大的時調主要有“孟薑女調”、“剪靛花調”、“鮮花調”、“銀紐絲調”、“繡荷包調”和“疊斷橋調六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