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論文 宋代市易法的經營模式(1 / 3)

市易法是宋神宗時期的一項重要立法。從熙寧三年(1070)陝西沿邊設市易務,至熙寧五年正式推行市易法,製定的時間長,遇到的阻力大。同時,宋神宗對市易法產生懷疑動搖,令權三司使曾布調查市易務的違法行為,引發變法新黨分裂和王安石罷相①。

對市易法前人已有諸多研究成果,但多關注其官營商業的利弊、經營效果和新舊黨爭的問題,有的已涉及市易法中官營借貸業的作用,或市易法與政府購買的關係。本人也曾對市易法賒貸收息的實施狀況作過研究②。在此,擬結合市易法基本條文,對其經營模式的內在矛盾再作研討。

一、贏利方式——從放貸收息到高利貸

熙寧三年初,同管勾秦鳳路經略機宜文字王韶言:“沿邊州郡,惟秦風一路與西蕃諸國連接,蕃中物貨四流而歸於我者,歲不知幾百千萬,而商旅之利盡歸民間。欲於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錢為本,稍籠商賈之利,即一歲之入亦不下一二十萬貫。”於是令王韶提舉秦州西路蕃部兼營田、市易。初置市易司於秦州(甘肅天水市),後將市易司移於沿邊重鎮古渭寨(甘肅隴西縣),撥錢三十萬貫作本。設置市易司前,“蕃商以行鋪賒物貨,多滯留耗失”,本地商戶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與蕃商交易,蕃商不能及時收回貸款,回買茶絹等漢貨,雙方交易受到限製,政府也未獲交易之利。實施市易法後,“官為出錢市之,複令坐賈量出息,以賒價入官,蕃商既得早售,坐賈亦無所費,官又收息。”③蕃商可以及時收到貨款,本地商戶仍舊延期付款,雙方貿易更為便捷,“既足以懷來蕃部,又可收其贏以佐軍費”④。王韶市易法的基本方式是:蕃商物貨,由市易務收買,隨即將蕃貨賒給本地商戶,同時貨款也轉到本地商戶名下。形式上是市易務出錢買蕃貨,實質上是商戶貸款購得蕃貨。這樣,市易務出錢,成為本地商戶的債權方,本地商戶“無所費”即賒得蕃貨,官府則獲“收息”之利。由於市易務充當漢蕃交易中間人,市易務除獲取利息收益外,還收取交易費即牙錢。

熙寧四年,“置洮河安撫司,自古渭寨接青唐武勝軍,應招納蕃部、市易、募人營田等事,並令(王)韶主之。”⑤洮(甘肅甘臨潭縣)、河(臨夏縣)、武勝軍(臨兆縣)屬蕃族轄區,宋在沿邊城鎮設市易務,加強與諸蕃部族的聯係。熙寧五年七月,武勝軍正式納入宋之版圖,並設市易司。王安石說:“洮河東西,蕃漢集附,即武勝必為帥府。今日築城,恐不當小,若以目前功多難成,城大難守,且為一切之計,亦宜勿隳舊城,審處地勢,以待異時增廣。城成之後,想當分置市易務,為蕃巡檢,大作廨宇,募蕃漢有力人,假以官本,置坊列肆,使蕃漢官私兩利,則其守必易,其集附必速矣。”⑥古渭寨(熙寧五年五月升為通遠軍)“令坐賈量出息,以賒價入官”和武勝軍(熙寧五年十月改為熙州)“募漢蕃有力人,假以官本”,意義相同,均是賒貸官錢給商人,收取利息。

熙寧五年,魏繼宗建議實行市易法:“榷貨務自近歲以來,錢貨實多餘積,而典領之官但拘常製,不務以變易平均為事。宜假所積錢,別置常平市易司,擇通財之官以任其責,仍求良賈為之輔,使審知市物之貴賤,賤則少增價取之,令不至傷商;貴則少損價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取餘息以給公上,則市物不至於騰踴,而開閣斂散之權不移於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國用以足矣。”⑦魏繼宗建議以榷貨務錢貫為本,募“通財之官”和“良賈”操作,而官收“餘息”。於是,宋借鑒王韶的經驗,首先在東京開封推行市易法。《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一熙寧五年三月丙午條載:

詔日:天下商旅物貨至京,多為兼並之家所困,往往折閱失業;至於行鋪稗販,亦為(較固)取利,至多窮窘。宜出內藏庫錢帛,選官於京師置市易務。商旅物貨滯於民而不售者,官為收買,隨抵擋物多少,均分賒請,立限納錢出息。其條約委三司本官詳定以聞。

市易務經營過程大致如下:撥內藏庫錢一百萬貫、京東路錢八十七萬貫,如不足,則以榷貨務茶鹽鈔引等充市易本錢。市易務根據行戶的需要,從客商收購物貨,再賒貸給行戶分銷。行戶以田宅金銀等為抵押,從市易務賒貸錢款或物貨,半年付息一分,一年二分,另納相當於利息10%的市例錢。市例錢用於吏祿開支。逾期不能還本付息,每月加罰息錢2%。行戶賒貸錢物的數量不得超過抵擋的價值,拖欠市易務本息不能償還者,其抵擋產業(房屋、田產等)就要被籍沒拍賣,一時賣不出去就先出租,以租抵欠。自籍家產日,與免罰息。拍賣收益超過所欠本息(包括罰息)的部分,退還給行戶。

王安石說:“市易之法,起於周之司市,漢之平輩,今以百萬緡之錢,權物價之輕重,以通商而貰之,令民以歲人數萬緡息。”⑧“貰”即出借、賒貸,將“官為收買”的物貨以本錢的形式賒貸給商人,收取利息,平抑物價,是市易法的主要功能。知彭州呂陶言:“國家置市易司,籠製百貨,歲出息錢不過二分,須以一年為率。蓋為今年支出官本一百萬貫,至年終要見息錢二十萬貫,即不是早買一百貫物,晚賣一百二十貫錢。”⑨市易務不是從商品交易中賺取差價贏利,而是以放貸方式獲取利息。雖然市易務也從事商品買賣,收買“滯於民而不售”的客商物貨,但都賒賣給了本地行戶。表麵上行戶賒買的是物貨,本質上賒貸了以物貨為載體的市易本錢。

市易務吸收不少商人參與市易務,使這些商人具有市易務官吏的身份,他們對市易務的本息負有責任,關心市易務買賣物貨的價格。如果行戶從市易務賒買的物貨不能以高於賒貸價格賣出,就不能獲得利潤。有的商品季節差價不大,“物價增減,難以定期,而一州、一縣價所增減,相去亦必不甚遠,則貨或積而難售”,行戶就有賠錢之虞,虧欠市易本息。市易務利用宋代科買物品時的時估上報製度,“每旬令一路州軍估定物價,報提舉司,提舉司報轄下州,州下所屬,榜募人出抵當或見錢”,賒買市易務物貨,並了解“州縣物價”,從地區差價中賺取利潤。這樣,“市易司收息至一分、至二分,令商人自賣,則官已收二分之息,而又有餘利以資販者。”⑩從市易務收入的計算方式和每年以所獲本息考核官吏看出,官府是以一個放貸者的身份介入商品流通的。市易務“每歲收息錢二分,市易官以收息之多,歲歲被賞”⑾,追求的是賒貸利益。官收二分年息,令商人自賣,是市易務贏利的基本方式。

熙寧七年,“詔:‘雜買務近支借錢一千三百五十緡,依條有息錢三百緡以下,今年息收一千七百餘緡,委根究市易務利害所根究施行。’其後乃雲,此本息共收數也。”⑿雜買務是負責購買宮廷日常消費物品的機構,原隸內東門司,熙寧五年改隸提舉市易務。市易務收息超過標準屬違法,要追究原因和責任。雜買務放貸1350緡,按息錢和市例錢22%計,應收息297緡,雜買務多收了數十緡,應是罰息或牙利收入。

市易息錢和市例錢有固定比率,市易官吏為擴大政績,重視征收“罰息”。市易法實施不久,就成立了“市易抵當所”,負責追討本息,處理商戶抵當事宜。隨著欠款和罰息的增加,市易法包含的高利貸色彩越來越濃重。

熙寧七年,市易法推行僅二年,罰息問題就引起宋神宗的關注,要王安石調查“百姓為貸市易抵擋所錢,多沒產及枷錮者”,“乃至無人可監守”⒀的情況是否屬實。熙寧九年(1076),“詔:都提舉市易司,今日以前賒請過錢物,限外送納本息已足,其罰錢並與免放。本息未足者,更展半年,足日準此。諸路詔到日以前見欠罰錢人戶,亦準此。”⒁此後直到元祐元年(1086)市易法廢罷,每年都頒布減免市易罰息的詔令。罰息一直是導致貸款民戶破產的主要原因。

商戶虧欠市易本息越來越多,無法收回,市易賒請法難以為繼。元豐二年(1079),“詔市易務罷立保賒錢法”⒂;三年,罷“賒請物貨舊法”⒃。對官吏的考核不再以收息多少衡量,而以追收多少欠款為標準。元豐四年底,宋政府在開封“新舊城內外置四抵當所,委官專管勾”⒄,擴大了抵當所的規模。市易法的賒貸規模大大萎縮,高利貸功能卻不斷擴展。抵當所利用罰息和拍賣抵當的收入,發放高利貸,“許以金帛質當見錢,月息一分”。抵當所監官以市易務官兼,“以歲終得息多寡為賞格”⒅。一個月後,將抵當法“行之畿縣”⒆,稱為“畿邑抵當之法”。六年初,抵當法推廣至京畿以外諸路,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五路各借錢十萬緡,餘路各借五萬緡,充抵當本錢。”⒇七年,“詔:諸路提舉常平司存留一半見錢,以二分為市易抵當。”[21]市易抵當法脫離了取息二分的軌道,年息120%,成了不折不扣的“倍稱之息”。

宋神宗說:“朝廷市易法,本要平準百貨,蓋周官泉府之政。官失其職,一切賒貸,公私頗不便之。雖雲有收息之數,名存實亡。今已改用金銀、鈔帛抵貨(貸?),最為善法。”[22]在“抵當之法”廣為推行後,賒貸收息名存實亡,市易務淪為主營高利貸的機構。元祐元年(1086),監察禦史韓川上疏說:“臣伏以朝廷更市易之法,捐減所收息數,宿逋放釋殆盡。自罷賒賣以來,實用錢物交易,日人不過三百千,收一分之息,月得九百千。又未必滿一分也,慮貨之陳積,但及五厘,足以免罰,則亦出之,月息才四百五十千。”在京市易務抵當所利息、罰息日入三百貫,月入9000貫,如全部放貸,月息一分,可收900貫。元豐八年,罷州府縣鎮市易務,在京市易務隻有抵當所高額放貸的功能尚存,而“所收之息”不能支付吏祿“所費之半”。韓川“請於市易務監官監門內各留一員,及實用公人催納欠負外,結絕見在物貨,畫日更不收買。”於是,“詔罷在京市易務”[23],廢除了市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