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第十五章(1 / 3)

第十五章

三十、【七大臣之李景儉】

李景儉以“口蜜腹劍”著稱於世;當時朝中人都異口同聲說:“李公雖麵有笑容,而肚中鑄劍也。”

李景儉早年依托“家族蔭恩”入仕。

但他的家世實在有點可疑。他自稱出身隴西李氏,但又稱李陽冰為從叔。李陽冰卻為趙郡李氏。李景儉正是在時任吏部侍郎的李陽冰的推薦下,被朝廷“察舉”,從而成為正式官員。

當時就有一種謠言說李景儉根本不是世家子弟,他出身庶族,為了仕進,於是詭稱自己是隴西李氏,後來又靠厚顏無恥的拍馬之術巴結上李陽冰,通過李陽冰的關係,終於成功邁入仕途。

很少有人是天生奸佞,李景儉就是罕有之徒。這個人的無恥嘴臉,在年紀尚輕的時候已經暴露無遺。

當時,李景儉為了尋求快速“進步”,將主意打在了權臣武澄宇的寡妹身上。為了吸引武妹妹主意,李景儉特意為她寫了一首詩,賣弄自己的才情。

這首詩的全文是: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

平心而論,此詩從觀賞性、藝術性上來說,確實不錯,本應打動富有才情的武妹妹。可惜,李景儉不僅沒有得到美人青睞,反而被武妹妹當眾嘲諷了一頓,這是為的哪般?

原來,這首李景儉自譽為平生得意佳作的七言詩,卻原來是純粹的抄襲。原詩為: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懶整鴛鴦被,羞褰玳瑁床。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原詩為前唐宰相李義府所著,很明顯,李景儉是在人家李義府的詩中每句加了兩個字,就搖身一變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被武妹妹嘲諷後,李景儉這種“偷名人文章”的行為,被當時的人傳為經典笑話,要是換了一位臉皮薄的人,早就羞不可言,可李景儉倒好,照樣若無其事地出入武澄宇的太師府,當別人故意提起此事後,他還一個勁大讚武妹妹的才情不俗,真有一種唾麵自幹的超然風度,由此可見李景儉做人的無恥。

可惜李景儉費盡心機,不僅沒有泡上美人,連武澄宇的大腿也沒有攀上,原因就是人家武太師根本瞧不上他。

李景儉相貌長得很漂亮,卻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無賴,說他是“繡花枕頭”都有些對不起枕頭,起碼枕頭沒有像他那麼無賴無恥,這樣的人,向來自負的武澄宇怎麼會看得上眼?

李景儉油滑成性,善於見風使舵,見在武派這裏討不到好處,立即就投入了宰相高爽的旗幟下。

當時,李景儉任職長安縣令,整日為高氏搖旗呐喊,上跳下竄的猶如一個小醜,得到高爽的一些口頭表揚後,李景儉更加得意忘形,仗著有後台撐腰,竟然和上司京兆尹劉岩唱起了對台戲。

可是沒想到人家劉岩來頭更大,後麵有宰相曹斐暗中撐腰,到了真正對決的時候,李景儉的大靠山—高爽反而先怯了下去,為了撇清關係,這個更善於見風使舵的老狐狸將李景儉推出去擦屁股,可憐李景儉猶如喪家之犬,被劉岩狠狠收拾了一頓,過後又被發配到山南西道當了一名小縣丞。

這時,李景儉又遇到一件更惡心的事情。

當日,他自稱出於隴西李氏,及至他投到高爽門下,發達顯貴後,隴西李氏的各支紛紛前來和他敘親疏遠近,一些李姓子弟,趨炎附勢,附和苟合,稱他叔拜祖者不少,李氏族長李崇德還鄭重其事地將李景儉的名字錄入族譜。可是等到李景儉被貶為普寧縣丞時,時任給事中的李崇德直接將李景儉一支又從隴西李氏族譜中抹去。

李景儉在普寧遭遇的不是人生的低穀,這段貶官經曆反而成為他仕途的轉折點。

他在這裏結識了一個同樣不學無術的家夥—普寧惡霸高增壽,高增壽自身沒什麼能耐,但他的義父卻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肅宗皇帝的親信—大宦官高師成。

肅宗皇帝在世時,非常寵信幾個大宦官,因為這幾個人對他登上帝位有很大的幫助,肅宗認為他們有“擁立之功”,又是容易掌握控製的身邊人,於是常常委以重任,信任尤甚大臣。其中,高師成任職內常侍,陪伴念宗,須臾不離左右,對皇帝的喜好非常熟悉,常能取悅君上,於是成為宮中最有權勢的閹人。

通過高增壽這個中間人,李景儉千方百計地巴結上了高師成。

高師成是太監,最大的心結就是沒有子孫,於是李景儉像孝敬父親一樣恭順高師成,稱稱呼他為恩府先生,無論是什麼場合,隻要有人提起高師成的名字,李景儉便立馬跪倒在地,虔誠地磕頭,旁人竊笑,李景儉也不當回事。

此外,李景儉很貪財,而且斂財有術,小小的一個縣丞,他卻能做得有滋有味,收刮了很多財貨。同時,李景儉又善於利用財富,他將大部分財物都獻給高師成等宦官,以取得他們更大的信任。

這樣,高師成經常就在肅宗麵前為他鋪路,誇獎他有“賈物之才”,如果讓他執掌財柄的話,一定能為國家創造許多財富。

靠著高師成等宦官的幫助,李景儉一步登天,被肅宗皇帝授為“戶部度支司郎中”,不久又遷升“度支使”,兼“鹽鐵使”,掌管天下租庸稅收,開始進入大周帝國的政治中樞。

初登高位的李景儉總結了以前的失誤,年輕時,他在政治上見風使舵,那派強他就依附誰,但是不僅沒得到什麼好處,反而吃了不小的虧,問題就在“強出頭”三個字上。他傻乎乎地作了別人互相爭鬥的打手,不管誰勝誰負,打手從來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