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李景儉終於學乖了,他認識到政治鬥爭實在是凶險萬分的事情,這種事情最好不要沾手,任憑別人劃陣營、分派別,明爭暗鬥,自己隻要堅持一個真理:哪派都討好,悶聲發大財,誰也不得罪。
但是,除了這些政治廝殺外,那些得罪自己的人,必須施以報複,當然,其中的手段要分外講究,最好是收拾了對方還不讓對方察覺。
李景儉首先報複的人就是落井下石的李崇德,李崇德是當時正和武澄宇集團激鬥的蕭嵩、王博派係的人,他巧妙地利用了兩派的矛盾,挑撥離間,唆使俞平伯攻擊李崇德,並暗中為俞平伯羅織了李崇德的很多罪名,結果李崇德下獄,不久後,俞平伯迫其自殺。
李景儉深知,為官之道便是要能揣摩最高領導—皇帝的心思。因此,他想盡辦法與後宮嬪妃及宦官套近乎,以便從他們口中得到皇帝的真實想法。史稱李景儉“柔佞多狡數,深結宦官及妃嬪家,伺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是每奏對,常稱旨,上悅之”。
李景儉得到了肅宗皇帝的信任,尤其是大宗朝後期,肅宗暴虐成性,往往因一些小事而對臣下降罪,而李景儉往往能體會上意,皇帝的心意還沒有說出口,李景儉已經把事情做得很圓滿,這讓肅宗更是對他另眼相看,視他為自己的腹臣。
李景儉素來品行才望不高,被朝中百官瞧不起,但頗為機靈乖巧,善於鑽營。曆任戶部郎中、監察禦史、刑部侍郎、戶部侍郎等職位。黃龍元年,慧帝即位後,李景儉以顧命大臣的身份坐上宰相之位,為戶部尚書、參知政事。
當時竇剛為中書令,盧士瓊為侍中,李景儉還不是主要的執政者。竇剛鄙視他的為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李景儉雖然心裏恨得要死,但因為竇剛大權在握,李景儉表麵上還不時討好他。大臣們議事時,李景儉從不敢公開反對竇剛的意見,背後卻處處設陷階,挑撥離間,製造竇剛和盧士瓊以及君臣間的矛盾。
天複二年的時候,李景儉主持的“經濟政策”飽受批評,被撤銷了參知政事的宰相職務,其時,錢伯芳案暴露出了“鹽鐵署”的種種不法行為,李景儉身為最高負責人,難逃其咎,遂被貶為鄯州長史。
李景儉再一次被貶官,他的那些野心和欲望沒有消失,他在北庭的風雪嚴寒中默默等待著,機會終於在天複五年(810年)來到。揚钜叛國案,震驚天下,李景儉知道,他苦等的機會終於來了。
本書有關李景儉的情節:
1,維州事件:李景儉因左右逢源之術,坐山觀虎鬥而得到漁利:
(原文:維州事件不僅直接導致太後黨的衰落,其後也牽連了眾多中樞官員,幾十名大臣或左遷被貶或削職降罪。主張和議雖是政事堂會議通過,但竇剛身為首席宰輔,無法逃脫領導責任,原宰相製度中,當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從此事件後,竇剛不得不讓出這份殊榮,改為諸位相公輪流執筆,竇派聲勢大損。
最大的得益者,當算是“侍中”盧士瓊。隨著大批重要官員的獲罪和致仕,竇剛也以丟卒保帥的魄力避免了自己集團的傷筋動骨,一些把持的重要位置不得不讓出,盧派黨羽趁機占據其位,許多要職被盧士瓊集團和落井下石的“李貓”李景儉故舊親信瓜分。)
2,貪官歸登來正是因為投靠了李景儉而發達:
(原文:歸本為長安城淨善寺一名僧人,因做得幾首華麗小詩,為當時的宰相王博賞識,歸登來倒也機靈,立刻留發還俗,緊抱上宰相公的大腿,被提拔為秘書省校書郎,可惜這份工作雖在中樞顯赫之地,但卻沒什麼實權,幹了幾年,他見王老頭不再提拔自己,於是立馬投靠了“參知政事”李景儉,靠著“獻媚邀寵”,當上了尚書都省的郎中之位,這是五品之官,已經算是可以穿緋衣的朝廷中級官員了。這也符合李景儉一貫的手段:他斂財從來不拋頭露麵,而是指使一些如歸登來這也的人來為自己謀取財貨。)
3,“鹽稅專賣法”出台,因譚孝移的病逝,李景儉成為負責人:
(原文:很快,新的鹽政法出爐,可惜譚孝移卻沒有堅持到底,恰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病逝了。隨後,門下侍郎加“參知政事”李景儉,在這個時候,出任了檢校(名譽)戶部尚書,和新任的“戶部侍郎”杜黃裳、“鹽鐵度支使”種拂開始接手經濟工作。……“參知政事”李景儉是新政的實際主持人,新鹽法實行幾個月來,他嚐到了甜頭,所以是最堅定的擁護者。他的話雖沒有竇剛威嚴剛硬,但是有具體的經濟數據支持他的觀點,食鹽專賣後,稅收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對於此時財政緊張的朝廷來說,是最有利的說服力。於是,“新鹽政”就在這種磕磕碰碰、讚成和反對者互相爭執、激辯的氛圍中艱難地進行著,從它一開始的艱難難產中,或許可看出些端倪:此法將在大周帝國的曆史上,占據一番重要的地位。)
4,丁晉的老上司—宇文成和李景儉之家發生的矛盾:歸根結底一句話:為權利而起的爭鬥。
(原文:由於現任的“太常寺卿”年老多病,宇文成這個少卿實際上成了主持太常寺工作的“第一把手”。但是新鹽政改革後,“門下侍郎”加“參知政事”、 “檢校戶部尚書”李景儉,開始負責全國的經濟工作,為了加強對經濟各部門的了解和控製,他上書讓朝廷任命了一位戶部的屬下擔任“兼太常寺少卿”的職位。
雖是兼職,但這個人被賦予的權利卻越來越大,不斷挑戰宇文成的權威,這還罷了,問題是他所施行的政策和管理製度,和宇文成的原則有很矛盾的衝突,一個部門有了兩個大領導,可想而知混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