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第十五章(3 / 3)

5,淮西出兵之爭:李景儉原為主和派,後看主戰派勢大,立馬改弦更張:

(原文:以戶部尚書、參知政事李景儉為首的一部分大臣認為:帝國財政枯竭,國力已不堪承受一場戰爭,朝廷應該正好趁淮西鎮內亂的時候,鞏固國本,而不是擅動幹戈。

這一部分從國家財政考慮的官員,以李景儉、杜黃裳為主,他們兩人是主持經濟工作的長官,雖然這一段時間互相之間頗有摩擦,但他們是最清楚帝國財務狀況的人,自然知道現在絕對不是起戰爭的最好時候。

原本為主和派的李景儉首先附和“兵部侍郎”劉嶙的意見,要求盡快捕獲刺殺宰相的凶手,嚴懲幕後指使者,矛頭直指軍鎮。並質問負責京城治安的“京兆府”和負有監督之責的“禦史台”,堂堂宰相之尊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刺殺,是不是嚴重的失責?)

6,得罪李景儉的倒黴官員的下場:

(原文:在“刺客風波”中,便有一位禦史台的官員,獲罪貶到雷州,因為是待罪之身,還不許居官舍,隻得租民屋。這位官員曾得罪過“參知政事”李景儉,聽說李景儉便讓雷州刺史下令州府究治膽敢借房給管製分子居住的民眾,結果這位前禦史大人,挨了數日風吹日曬,才找到一處居住的房子。)

7,丁晉的座師杜黃裳因和李景儉政見不同而遭到他的排擠陷害:

(原文:幸好,杜黃裳並沒有什麼大問題,隻是在主持經濟工作中,和李景儉頗發生了一些衝突。這早在丁晉預料之中,杜黃裳此人,極為的清廉正直,一般人如果不是同樣廉潔之士,恐怕很難和他共事。……

而杜黃裳在為國理財方麵,也很有一手,他是最早著眼於南方的人,在念宗皇帝時,他就曾建議朝廷大力征調江南財稅以緩解國家困難,後成為“戶部侍郎”後,身體力行,創辦良多。他又完善了李景儉等人施行的有很大缺陷的榷鹽法,使鹽利收入達到了國家總收入的一半。可以這麼說,這幾年帝國兵革之際、戰事劇烈,而國家財政極度困難而危危不倒,靠得就是杜黃裳施行的一係列有利的經濟政策,如果沒有這些積極的政策支持,恐怕,大周帝國現時的局麵,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不過,李的貪財和杜的清廉,不是他們結怨的矛盾點,造成他們之間激烈衝突的,主要是工作問題,也就是彼此施政觀點和經濟政策的嚴重對立。……

現在,李景儉抓住的便是這一點——這白駱駝到底是劉摯贈送給杜黃裳的禮物,還是行賄給他的髒物呢?……)

8,李景儉政治上毫無建樹,屢出昏招,實行了“賣官售爵”等受士大夫唾棄的新政:

(原文:這個事情還啟發了一個人聰明的大腦,正為破敗不堪的國家財政焦頭爛額的副相李景儉,由這個爭搶爵位的火爆情形,靈光一閃地想出了一個暴斂巨財的念頭。

雖然這個想法顯得有些荒唐,也必將會被那些清明之士唾罵,但是走投無路的李景儉顯然已經顧不上其他了,隻要是能幫他自己擺脫現在這個危險的政治困境,他絕對不惜行險一拚。。……

鍵是李宰相後麵的話,接著,他話鋒一轉,悲天憫人後,以一副無奈的姿態宣示,為了替朝廷積斂財力,支援前線戰事,朝廷準備試推行“刑罰錢當“和“錢爵”的政策,也就是被處以流刑、徒刑的罪責後,可用錢物來代替;至於“錢爵”,李景儉雖說得盡量婉轉,遮遮掩掩,且再三強調受爵人將有嚴格的要求和審核條件,避免所授非人,可是說白了,它就是為清流士人深惡痛絕的賣官售爵。)

9,襄州剿匪,查出王保等人的不法行為,李景儉擔心自己受牽連,決定消滅知情人,並先發製人指使人彈劾誣告丁晉:

(任何人都會得意忘形,包括李景儉。襄州的巨大收益,讓他欣喜若狂,相應地也放鬆了警惕。在這條“門路”上,他第一次拋頭露麵,原本是想拉攏王保,做點感情投資,可是現在看來,卻成了很不謹慎的行為,也成了危險的把柄。如果要掐掉這條線,那麼就必須先清理掉有可能的隱患,比如胡鐵頭,比如王保。……

就在這個時候,王保得到了不妙的消息:武元宗派心腹周俠,統兩千健卒,駐紮襄陽,協助丁晉調查山匪逆亂真相。雪山加霜,緊接著,和宰相李景儉聯係的人突然失去了消息,過了幾日,長安城的探子才查明情況,原來那個奸詐的李老貓,想要和己方斷絕來往,撇清他在其中的關係。……

10,走私案發,更牽扯出鹽鐵署的種種不法行為,李景儉安排錢伯芳做了自己的替罪羊:

(原文:李景儉從眯著的眼縫中透出一縷精光,暗暗打量驚慌失措的錢伯芳,半響,他展顏一笑,安慰道:“錢公無須憂慮,此事雖然頗為棘手,但也不是沒有化解之道。到底是哪位高人指點相公宅中風水,錢公可否告知?”……

錢伯芳一走,李景儉馬上派心腹向禦史台秘密舉報:錢伯芳曾召妖道郭行真進入府內,行“蠱祝”之術,並且將錢伯芳告知的郭行真的藏身之所,也透露了出來。……

李景儉開始雖有異議,但很快就反戈相向,成了堅定的“倒錢分子”,不遺餘力地主張嚴查……

錢伯芳還是有一定政治敏銳感的,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要置他死地之人,竟然會有李景儉在內。……)(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