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有些好玩滴把它放在禦溝的上遊,任由它隨波漂流,希望它能漂入宮中,找到那位題詩的宮人。但是那時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為要靠一片紅葉找到深宮中的某位不知名女子,無疑像大海撈針,是一件虛無縹緲、不著邊際的事。
沒想過了十天,程文憲和一個詩友故地重遊,偶然間又發現了一片題了詩的紅葉,於是他趕忙拿起來看,隻見上麵寫著:“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雖然不知道是誰寫的,但是程文憲和他的詩友都被作者在詩中透露出的對自由的無限渴望之情深深打動。後來,這件事被慧帝知道了,出於對宮女們悲涼命運的同情,這一年,他下令放出了不少宮女。然而那位在紅葉上題詩的宮女最終是否得到了自由,程文憲等人卻不得而知。
後來,他又幾次來到這個地方,但再沒有看到題詩的紅葉,程文憲對兩片收到的詩很喜歡,便放在書箱裏保存起來。
過了兩年,程文憲外放為建陽縣令,當時建陽縣屬揚州管轄,揚州刺史是名士韓泳,他還兼任淮南道觀察使,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員。
上任前,程文憲給上司韓泳寫了一封信,以二人共同的朋友詩人劉玉喻為話題聯絡一下感情。
在他寫的這封信中,韓泳發現他的筆跡與前不久本家妹妹給他看過的在紅葉上題詩的筆跡非常相似,於是當程文憲上任後,馬上接見。
韓泳當麵向他詢問,程文憲便講述了當年洛陽任時,紅葉題詩的經過。韓泳聽完後,從裏屋拿出一片紅葉給他看,程文憲大吃一驚,因為紅葉上的那首詩正是自己當年在禦溝邊寫的那首,於是忙問緣由。
原來程文憲當時放入禦溝上遊的那片紅葉,後來真的漂入了宮中,並被一位姓韓的宮人得到,韓宮人有感而發,回了一首詩,就是程文憲第二次得到的那首。另外不久後,她又作了一首:“獨步天溝岸,臨流得葉時。此情誰會得,腸斷一聯詩。”但是沒有機會再放到禦河,因此就把程文憲題詩的紅葉和自己的詩一起珍藏在衣櫃裏。
後來,皇帝下令放出宮女三千,韓宮人也有幸在其中。出宮後,無依無靠的她便來投奔本族兄長韓泳。誰知剛到不久,程文憲也到了這裏。
韓泳召韓宮人出來相見,韓宮人見了程文憲拿出來的那兩枚題了詩的紅葉之後,熱淚盈眶,她說:“這首詩是我在宮中時寫的,當時隻想讓它在禦溝中隨波逐流,沒想到卻被郎君珍藏在書箱之中。”接著她又親自重寫了一遍,字跡完全吻合。
韓泳為他們兩人奇特的緣分所感動,便從中做媒,程文憲和韓宮人得以喜結良緣。在婚禮的宴席上,蘭心惠質的韓宮人即席吟詩一首:“一聯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鶯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一時為人們傳為佳話。
事實上,有一點在外界傳聞中並沒有提及,那就是韓宮人出宮時的年齡已經三十二歲,並不是外界傳說的那麼年輕美麗,其實程文憲後來有點後悔,可是木已成舟,上司說婚,外間物議,他哪敢說什麼反對。
從這點可以看出,程文憲是很識時務的那種人,他懂得權衡,曉得厲害,知道取舍。
程文憲很好道術。說來有趣,進士黨中的三位重要人物:陶翼、李縝、程文憲都好道術,但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誌趣卻大相徑庭。
程文憲取其儉樸寡欲,陶翼得其無為而為,而李縝卻把道家的及時行樂、得意狂放奉為座右銘。
不同的修道理念,也帶給他們不同的人生際遇。這也算是性格決定命運吧。
最後要說的是,程文憲的愛情來得很浪漫,但他對感情的態度卻還算得上忠誠(相對於同時代之人),雖然結婚的時候,程文憲有過後悔和遲疑,但是終其一生他對韓宮人這個結發妻子很是有情有義。
一次,慧帝賜給程文憲兩個美妾,韓宮人因妒忌將兩妾的頭燙傷,頭發盡脫。當程文憲的妻子接到皇帝所賜的“毒酒”時,對丈夫說:“我與你是結發夫妻,相濡以沫,多年來相互扶持,才有了今天的榮耀,現在你有那麼多寵愛的姬妾,我還不如死了算了。”
說完就要喝毒酒,程文憲一把搶過,仰著脖子喝下,說:你死不如我死,聖命不可違,就讓我替你吧。
這些情真意切的話語和舉動反應了他二人對於愛情的忠誠和守護,雖然限於時代和身份,他們不可能做到忠貞不二,但也算難能可貴了。
(程文憲名言:“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