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自此往後無阿珊(1 / 3)

鄉中被冠以“文武學校”的原因在於校內打架的頻率過多。相比鎮上的那所初中確實是口碑欠佳。所以為了生源,鄉中就把錄取分數降低。

早些年鄉中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還是不錯的,倒不是說現在鄉中的老師們不用心了。學校裏的教員基本上和之前沒有太大變化,問題就出在錄取分數上。成績分數雖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一個學生分數太菜,一定能說明他對學習是有緣無分。強求之後,便是彼此煎熬。

大多數的學生成績不好自然會把學校整體成績拉低。就在一著讀初一的時候,他們那個年級有一個班的同學期末考試的時候,英語和化學都不及格,其他幾門課程分數也不到70分,結果卻得了全班第二名的獎狀。

學生無心讀書,自然會在別的方向消耗精力,無所事事後便惹事生非。

關於這片地區裏的幾所初中排名,人們心裏是有順序。縣裏的初中比鎮上的好,鎮上的初中比鄉裏的好。

鄉中之所以墊底的原因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學生的流失率。一著他們讀初一的時候也是好幾個班,結果到他們畢業,隻留下三個班。退下來的這一屆更可憐,學生流失太大,不得不合成兩個班。

但並不是說鄉中學生都一無是處。雖然大多數人的成績比不上同階段的其它幾所初中學生,但讀書好的人還是有的。比如鄰班的董強,還有一著他們班的伊熙。

董強在鎮上初中的同村學生跟他說過好幾次,有意讓他轉過去,鎮上初中會給他很大的優惠,還有獎學金。聽同學們說董強的成績即使在縣裏那都是排的上號的,要不然鎮上初中也不會總想著把他挖走。

伊熙學習成績雖不如董強,但要放到鎮上初中那也是上流。至於為什麼最後她選擇了鄉中,很大原因在於她父親的見解。

學校本身教育資源沒有問題,早年鄉中的口碑還是不錯的,雖然那時候的流失率也有,但是升學率絕不是今天能比的。楠溪到了鄉中比讀鎮上或者縣裏的學校更有可能出類拔萃而受到學校的關注。這樣一來學校必定會盡最大努力和調集一切資源來保證好不容易得來學習好的苗子健康成長。

事實上學校對董強和伊熙還有其他幾個學習好的學生的態度驗證了伊熙父親的想法。這些成績優秀的同學可是學校裏的香餑餑,肆無忌憚地享受著校園裏所有的教學資源,老師們的疼愛,還有同學們的羨慕,而有時候別人的羨慕本身就是一種向前的動力。。

這幾年來鄉中就是這樣以保證高端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並以生源最大化為中心的模式生存著。

生源的擴大除了按時招生外,還廣泛接納其它初中轉來的學生。這幾所初中裏鄉中綜合起來是最寬容的。每年都有幾個在其他地方學習壓力大,適應不了的學生轉過來。除了學習真的壓力大而選擇轉學的人,還有一些就是精力旺盛,經常惹事,被學校流放的。比如初三一開學轉到鄰班的一個男生。

這個男生家就是鄉部所在的村子,離著學校很近。

關於他的到來,一著他們幾個還嘀咕過,這都初三了還轉學。說什麼都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家夥反其道而行,估計又是一個不省油的燈。

事實也如他們所說,這家夥的確不省油。一腳油門下去把吳海和他們村的幾個男孩子都報銷了。

這個男生在學期開始沒幾天就轉了過來。一轉過來,就沾花惹草。不僅是他們班,就連一著班裏的女孩子都逗。當然,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們班的女同學還是受主要影響。

就如一著剛轉過來為他們班的同學充滿好奇,同樣,那家夥為他們班的同學來說也是神秘兮兮的。在學校所有男生裏,最討厭他的,就要屬一著他們班的吳海。

誰也不知道怎麼陰差陽錯的,他轉到班裏的時候和王珊珊鄰座。也許是因為害羞或者陌生感,剛開始王珊珊還不怎麼理他。可招架不住這貨死皮賴臉。

王珊珊學習好,人長的也好看,那張嬰兒肥的臉,粉嘟嘟的可愛至極,要不然怎麼迷的吳海暈暈的。本來一介菜包子的他在上課時倍受煎熬,不是睡覺,就是說話。可自從上半年和王珊珊書信往來後,他一改之前的頹廢。課堂覺得煎熬時就拿出書夾子,裏麵是王珊珊給他的回信,一遍又一遍地看。

因為沒在一個班,吳海關於剛轉過來的男生和王珊珊的事都是通過那個班他們村的同學說的。吳海聽到這個消息當然心裏不痛快,直想著收拾那貨。但他擔心王珊珊會討厭自己,就一直忍著。

自那以後,他每次拿出王珊珊的回信看的時候,心裏就覺得發慌。他想著給她寫封信,想說的很多,卻又不知道怎麼說,又該如何說起。直到聽到一著讀的那首詩,就想著讓一著代寫。

一著也多少知道一些王珊珊和他們班那貨的事。從開始不說話到後來的說說笑笑,再到你用我的橡皮我用你的鉛筆。

少年時代總也不會處理好心中的那團悸動,隻是一心想著占有,想著喜歡的人隻對自己好,不能分他人半杯羹,即使臉上的一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