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的時間,孫誠陪著寧王四處巡視中原,每到一地,皆受到當地官員百姓的歡迎。
因為十一月到了,土豆成熟了,這可是中原百姓最近十幾年以來第一次豐收啊!他們十幾年來第一次可以吃一頓飽飯了。
土豆在北方產量沒有江南高,但有了肥料的加持,畝產三千斤是不成問題的。
這讓中原百姓相信了寧王確實是天命在身,不然,他怎麼會有畝產三千斤的糧食?
這分明就是上天賜給寧王的神物啊!他不是天命所歸,那誰是天命所歸?
所以寧王每到一處,百姓是簞食壺漿,以迎寧王,這讓寧王大為高興。
正在寧王到處巡視中原之際,在金明島方向,已經出現了斯圖亞特國的艦隊。
斯圖亞特國知道寧國攻打自己的盟友魏國後,知道若任憑寧國攻擊魏國,依魏國的國力,根本不是寧國的對手。
若是魏國被滅,那寧國就會統一夏族,成為一個地區強國,而且這個國家還是哈斯堡王國的盟友,也就是斯圖亞特國的敵人。
所以斯圖亞特國決定出兵,牽製寧國。但本國主力艦隊還在與哈斯堡王國對峙,所以也隻能用印地半島的分艦隊牽製寧國了。
最好是擊沉寧國艦隊,將普加島(金明島)奪回來,打通進入龍騰大陸的通道。
於是,斯圖亞特國的艦隊就出現在金明島海域。他們一共派出十艘戰艦,四艘巡洋艦,六艘驅逐艦。
西方大陸長期處於戰爭之中,戰爭頻繁,就意味著他們對武器有著執念。
西方大陸中對武器不在乎的國家早就被滅了,剩下的強國哪個不是積極研究武器。
自從火器傳入西方,他們看到火器的威力,都是拚命研究火器,生怕落在別人後麵,所以武器研究進展迅速,也隻是略遜於寧國。
寧國海軍早就嚴陣以待,在斯圖亞特國艦隊向金明島行駛時,金明島的艦隊就已得到商船傳過來的消息,馬上讓三艘巡洋艦與五艘驅逐艦出港迎戰。
寧國巡洋艦武備為三層炮艦,共六十門炮,最上層的火炮為一千五百斤,中層為一千八百斤,底部是最重的二千斤,這樣可以保持全艦重心。
驅逐艦隻有二層甲板,共有火炮四十門,上層為一千五百斤,下層為一千八百斤火炮。
這與斯圖亞特國的軍艦差不多,但寧國的火炮發射藥強勁,在射程和穿透力上要大於斯圖亞特國的軍艦。
而且造船司司長何前天縱奇才,揉和各國軍艦製造技術,修整船型,風帆,硬是讓寧國的軍艦航速高於斯圖亞特國軍艦二節。
加上他們從印地半島遠道而來,艦底早已被海洋生物爬滿,造成了航速進一步的降低。
斯圖亞特國的印地艦隊正向著金明島而來,這條航線上商船眾多,他們知道消息早已經泄露,突襲金明島已經不可能了。
但他們並不以為意,他們認為以他們的實力,還是能擊潰寧國艦隊的。
畢竟寧國是個大陸國家,在西方人看來,一個國家在選擇發展海軍或陸軍,隻能選其中一樣。
因為國力和人口就擺在那裏,你想怎樣一起發展,你有錢嗎?你有人嗎?
所以要不就是海軍行,陸軍不行,要不就是陸軍行,海軍不行,不可能兩樣都行。
艦隊司令道爾侯爵帶著艦隊航行,來到了金明島海域後,馬上命令進入戰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