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李山人出招攻範陽,張神人支援守寧陵 (1)(2 / 3)

李泌的見解,也許是太犀利了,李亨皇帝愣愣地反應了半天。

隨後,他陷入了思考之中。

李泌先生和李亨、兩王的關係這樣好,讓張良娣和李輔國(太監)不痛快。兩個人,一個在炕頭,一個在殿中,每日沒有差事,也不幹別的,任務成了變著法詆毀李泌。建寧王李倓知道他倆不會善罷罷休,找到李泌說:“先生在聖上麵前推舉倓,讓倓得以展臣子之效,無以報答,學生請替先生除掉那兩個禍害!”

李泌問:“誰?”

李倓把張良娣如何搬弄是非,想讓李亨殺死李泌的事告訴了他。李泌嗬嗬一笑,擺手道:“這都不是當兒子該說的話,建寧王還是別管這些瑣事了,也別先動手。”

李泌也許沒能料到,喜歡在人麵前偽裝的張良娣,還有身經百戰、坑人能麵不改色心不跳的李輔國,會在李亨麵前爆發出那般惡心人的能量。李亨竟然也因為他倆造的謠,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李璘】

天下頹敗,宮內還出了這樣兩個人,而江南方麵,原應是天下兵馬最應該打援的地方,可在江南的永王李璘卻遲遲不肯發兵。

李璘是這個世界上最討人厭的皇子了,他似乎覺得滿天下他也沒欠誰的,得了江南就很不錯了,他願意待在南方不往北,而且,割據在此,有魚有肉,其樂無窮,何必管關中和山東的死活?而李璘同學的幕府裏頭,也請到了一位大仙,這位大仙,曾一度覺得自己的政治抱負沒能實現,經不住李璘再三邀請,便同意下山,進了永王的幕府。

李白,最後一次以高昂、英勇、自信的姿態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就是在永王這裏。

而他的一位朋友,卻早就看出事情的端倪。

先來描述一下李璘。李璘,年幼喪母,是哥哥李亨一手把他帶大的,李亨每夜抱著他睡覺,生怕他哭鬧,對他關懷備至,可惜搞錯了對象。李璘跟著太上皇李隆基入蜀,李隆基命諸皇子分管天下(昏招)。

這個時候,李白的老友、諫議大夫高適卻固執己見,認為讓皇子分管各地絕對不可,但李隆基不是愛聽勸的人。李璘同學統領的是四道節度都使。在江陵鎮守,江淮地區的賦稅租稅都在江陵,財貨堆積如山,別的地方沒錢。李璘也不操心,每日招納壯士,一天吃喝遊玩的錢就敢花好幾萬(相當於現在的十幾萬)。

事情讓高適說準了,李璘從小長在宮中,他還有個兒子,襄城王李瑒,更是不靠譜,有勇力,好打仗,納了薛鏐等人當謀主。這夥人分析,李亨必然是擅立自己當了皇帝,而李璘是個比李亨更有實力的人。今天下大亂,唯南方富足,既然李璘手握重兵,封疆數千裏,理應盤踞金陵,保有江表,學習東晉當榜樣。

東晉,身據江表,苟且偷安。

等援助等不到,又聽說李璘想割據,李亨終於等到了最不想等到的事情——永王李璘造了他老人家的反!李亨還不肯相信這是真的,下敕讓李璘去蜀地和太上皇享受天倫之樂。李璘拒絕了,李亨大驚,立刻召高適商量。高適認為,江東可以不必擔心,李璘必敗。

事情正如高適所言!

【張巡】

最讓安祿山頭疼的還是那個雍丘,花了這麼長的時間,用了這麼多的兵馬(合起來得十幾萬),到現在還沒給攻下來。十月和十一月,賊軍曾先後兩次主動攻打,張巡不等賊軍圍上來,率領精銳出擊,每次都領著少得可憐的幾百人。

第一次,斬首數千,賊軍連夜奔逃;第二次,賊軍在城北結營,被張巡挑釁,賊軍狂襲,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萬多人卷著煙塵、哭爹喊娘狂逃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