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暴行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憤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日烽火燃遍了祖國大江南北。
集中主要兵力進攻新四軍和八路軍。
在金孝勇的聯絡下,閻老七和上海市中共地下黨的最高領導人取得了聯係。
秘密的配合新四軍和八路軍的工作,在上海為新四軍和八路軍提供著重要的情報工作。
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侵華政策改變為
(1)“以華製華”、“以戰養戰”;
(2)逐步將主要兵力用於對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3)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
日本調整侵華方針的主要原因是其實力和戰略意圖發生了變化。
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計劃破產,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毛澤東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遊擊戰的傾向,係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作戰勝利的戰略。
《論持久戰》科學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闡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批判了對抗戰的各種錯誤認識,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
著作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後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作者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並通過“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遊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既獨立而又有聯係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為什麼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著作基本論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中國必將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
《論持久戰》處處充滿了辯證法,充滿了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抗日戰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它清楚而又正確地回答了人們最關心又一時看不清楚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堅持抗戰的信念。它不僅對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國民黨將領也產生了不少的影響。據程師遠回憶,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製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讚成。在蔣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恩來的同意,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場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