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論持久戰(2 / 2)

毛澤東接著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基本特點。日本方麵: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這決定了中日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然而,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這就決定了日本戰爭必然失敗。此外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支持與同情。中國方麵: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中國的抗戰是進步的、正義的,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又有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裏發生出來。毛澤東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會亡嗎?答複: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複: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了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是戰略的反攻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勝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隻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訂本《解放》全文刊載《論持久戰》,也受到了全國各階層人士的關注。馮玉祥在武漢創辦三戶印刷社時,便指示下麵大量印刷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書,並向後方蔣管區運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中國報導》上及時地用世界語節譯了《論持久戰》。受周恩來委托,宋慶齡找人把《論持久戰》翻譯成英語,在國際友人間和海外廣泛傳播。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毛澤東親自為英譯本寫了序,在序言中,他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曆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