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抗日戰爭(1 / 2)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由來已久。

19世紀末葉,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帝國主義國家後,即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和進行以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為目標的日俄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發動侵華局部戰爭。

1932年3月,日本扶持清朝廢帝溥儀為執政,成立“滿洲國”偽政權。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1933年,日本侵略軍進行“大討伐”,東北抗日義勇軍大部潰散,餘部堅持鬥爭。

1936年改稱東北抗日聯軍,部隊發展到3萬餘人。

1933年1月,日軍攻占山海關。

1935年日本策動華北五省“聯合自治”,組織親日政權,企圖變華北為第二個“滿洲國”。國民黨政府步步退讓,華北殖民化的危機日趨嚴重。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軍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基於對日本侵華的憤慨,發動“西安事變”,以“兵諫”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推動了國民黨內抗日派反對親日派的鬥爭。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第37師部隊奮起還擊。中國全國性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

1941年,德、意法西斯在歐洲戰場連獲勝利,德國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更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處於大規模戰略反攻階段。

在歐洲戰場上,蘇軍連續給德軍以毀滅性打擊,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開辟了第二戰場。

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上,美、英軍和中國駐印軍、中國遠征軍向印度、緬甸和滇西的日軍展開反攻,

美軍向馬利亞納群島和菲律賓進逼,並轟炸日本本土,中國解放區軍隊開始了局部反攻作戰。

日本法西斯陷入完全被動的局麵。

這是日軍在戰略相持階段後期向正麵戰場發動的較大規模進攻。

國民黨軍抵抗不力,到12月,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大部,貴州省一部和鄭州、洛陽、長沙、桂林等重要城市相繼淪陷。

日軍占領了平漢鐵路中段、南段,粵漢鐵路(廣州—武昌)北段和湘桂鐵路(今衡陽—友誼關)全線,打通了大陸交通線。

1944年,八路軍、新四軍在解放區廣大人民支援下,積極主動地向日軍占領的城鎮和交通線發起攻勢作戰,打擊和牽製日偽軍,支援國民黨軍正麵戰場,並鞏固與擴大解放區。

晉察冀軍區部隊經過1年的作戰,共殲滅日偽軍4.5萬餘人,攻克和逼退敵據點、碉堡1600餘處,解放人口758萬。

擴大了北嶽、冀東抗日根據地,恢複了冀中抗日根據地,並深入到熱南、遼西。

晉綏區部隊在春、夏、秋季攻勢作戰中,共攻克據點106處,殲滅日偽軍1萬餘人,解放村莊3100餘個、人口40餘萬。

1年中,晉冀魯豫區部隊共殲滅日偽軍7.2萬餘人,收複縣城11座,解放國土6萬餘平方千米、人口500多萬。

山東軍區部隊共殲滅日偽軍近7萬人,收複縣城9座,解放國土4萬餘平方千米、人口9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