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十一)(1 / 2)

大唐之時,皇帝自認是道教始祖老子後人,凡是天下的道士女冠,都算是皇家親戚。在中唐之前,皇帝多半隻信道人,練丹修仙,冊封天下聞名的修真道人為朝廷命官,在太極宮門的長生院中,供奉著眾多知名的道人。

中唐之後,佛教因為其教義比之道家更容易讓百姓接受,輪回轉世之說,比之打氣練丹更讓人覺得合乎情理。況且佛家經典經過玄奘法師等大德高僧的轉譯傳播,比那些要麼是玄之又玄的哲學理論,要麼就是斬雞頭,灑狗血的道門法統,要完善與嚴謹的多。

自憲宗元和年間迎佛骨後,敬宗寶曆九年亦在長安迎入佛骨,至京中名刹安放。

李忱在元和年間年紀幼小,不曾出門觀看盛況。寶曆年間迎佛骨時,他排列親王班列之內,與皇帝一起至勤政樓恭迎佛骨。

數千名禁軍在道路兩旁維持秩序,長安城內沿途的百姓無不出門跪前,門前香案陳列,燃香默禱。自城門至佛寺前,一路香煙繚繞,霧氣蒸騰。

除此之外,京城之外三百裏間,道路車馬,晝夜不絕,無論富人官紳,或是普通百姓,或行車,或赤足,皆往長安城內來拜佛骨。自皇帝至庶民,納獻金銀物品,廣造浮圖、寶帳、香輿、幡花、幢蓋陳列,一次佛骨迎將下來,不但朝廷府庫為之一空,就是百姓多年辛苦所得,亦都化做香燭,燃燒成灰。

李忱對佛家經典奧義到並無反感,隻是眼見天下寺廟無數,僧人數十萬計,廟產豐富,僧人華衣美食,庇護破產農民,不納朝廷賦稅,收入不入國家而成廟產,任國家越發貧弱,僧人卻腦滿腸肥,勢力越發龐大。再有大唐時佛家有在家出家一說,無數貴人富豪求得度碟,將家產田莊算做廟產,長此下去,隻怕中華將成為佛國,一切進取與武勇的精神,必將消失。

西川之地,佛門勢力雖不如關中等地那樣強盛,卻也是壓過道門,成為與官府、世家並立的一大勢力。

唯有漢州前任刺史堅信道術,甚厭佛宗,在位十餘年來,漢州城外雖然廟宇遍地,城內卻隻有幾家道觀。李忱對他的為官治政之道很是鄙夷,唯有此事,倒是在私下裏盛讚過多次。

此時他與寧知遠一路行來,此時天色已經黝黑一片,五六個親信護衛早已將燈籠點起,點點燭火照亮著李忱四周的道路,待接近玉真觀時,那道觀內外均是燈火通明,大殿階下的長明燈將道觀正殿與大門四周照的雪亮。

李忱遠遠看去,隻覺這道觀四周人影幢幢,誦經聲此起彼伏,與四周民宅的黑暗沉靜,有著鮮明的對比。

他向寧知遠微微一笑,道:“如此景像,知遠幼年時想必熟悉的很。”

寧知遠苦笑一聲,答道:“殿下,又拿臣來取笑。”

他雖然如此抱怨,卻也不由得感慨道:“臣幼年時,天下道觀均是繁盛,隻是這十幾年來,道觀越發冷落,佛法越發昌盛,佛寺香火遠超道觀。嘿嘿,若不是今上亦欲長生,忍不住詔令天下道士會練丹者齊聚長安,隻怕天下士民,都快忘了咱們道門啦。”

李忱聽的一笑,知道此人雖然現下是朝廷命官,正五品下的漢州長史,童年的記憶卻很難全數消除,這麼多年來遊走四方,看到佛門勢力大漲,道門越發衰弱,心裏有些吃味,卻也是人情之常。

正欲再取笑於他,卻聽不遠處有人斥道:“你們是什麼人?這個光景在道觀門前喧嘩吵鬧,不怕扭送官府治罪麼!”

李忱止住幾個欲上前分說的侍從,自己大聲答道:“這位道爺,咱們是路過的行商,白天有事要辦,晚上才有空到觀裏來隨喜,添些香油錢。若是時辰不便,咱們回去就是。”

那人聽得他所言“添香油錢”,早就喜不自勝,連忙急步小跑,到李忱身前,一見各人的衣著打扮,便知道非富即貴。當下不敢怠慢,連忙稽首問安,連聲道:“這位客官但請入內,貴客臨門,咱們請還請不到,又哪裏有往外推的道理!”

李忱見他麵黃無須,一雙三角眼直往自己的腰間玉飾上瞟來望去,忍不住噗嗤一笑,卻是想起葉知雨來。此人若不是自己招用,隻怕也是在天下隨意某處的道觀中,做這樣的營生勾當。

當下吩咐幾句,便人賞了這人幾個銅錢,此人的態度立時又是大變,殷勤隨侍在旁,正道觀正門而入,一路直入大殿。

在這道觀外麵,眾人還覺得燈火輝煌,在燈光的映射下,大殿四周仿似金光燦然,香煙火燭茵茵氳氳,極有氣派。待行得近前,才發現院內的青石路麵早就坑窪不平,借著大殿前的燭光,隱約可見大殿四周野草從生,四周的牆壁石灰脫落,入殿之後,各式法器陳設均是破敗陳舊,與適才在道觀外所看到的景像,當真是天壤之別。

見李忱凝神皺眉,聞訊而來的道觀主持害怕這幾個天上掉下來的肥羊掉頭離去,連忙拚了老命上前奉承逢迎,大讚李忱幾人麵相非凡,將來必定大富大貴,蔭及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