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吃人嘴短,又見這個小夥子這般老實,便告訴他外麵除非有認識的親戚友人家裏要賣牛的,否則一般在外頭都買不著好牛犢子。
大虎問這是為何?
大爺說本來不是這樣,可自打牛犢子都得登記,登記卻要錢,比如張三買了一頭牛,就得去官府交錢登記,登記完了官府的冊子上會記錄下你張三花了多少銀子買了一頭牛,再給你發一個像人牙子那裏的賣身契那樣的牛契,牛契上麵寫的是張三的名兒。
張三把牛養大了想拉去賣給李四換錢,也就要把契書上官府的冊子上張三的名字換成李四的,這個也要錢。
打那兒開始,外頭買牛賣牛的就少了。但也就明麵上少了。私底下的還是有許多,私底下的買賣,誰知道呢?悄悄地買了,不登記不造冊,官爺查的時候就往山上一放,牽到山林上吃草去,風頭過了再拉回來。又省一筆銀子。
大虎又問,鄰裏眼紅腦熱的告密那不是完了?
大爺說你個老實娃子,人家一個村都是一族人,你以為一家能買得起一頭牛不成?鄰裏幾家合得來的共養一頭罷了,誰會把自家的牛告出去?告出去的人,村裏所不齒,族裏容不下,你可知這是什麼後果?
大虎沉默了。
所以現在不得私下買賣,賣牛都得拉到牛中人那兒去。
買牛也得到牛中人那兒去買。
牛中人是掛了官府的名頭開辦起來的,像人牙子,也像房屋中人。
賣牛的把牛拉到牛中人那兒,中人要是看上了你的牛,便當場給銀子換契書。在牛中人那買賣,換契辦契都不要錢。
大虎又問,既然如此,登記造冊的牛牛有什麼好處?
大爺說他也不知道,讓大虎去牛中人那去問問。
大虎謝過大爺,按照大爺說的牛行位置找了過去。
.....................................................
到了牛行當,大虎才發現原來中人隻是一種稱呼,不止特指一個人。
年青的中人熱情地上來招呼著大虎。
大虎卻找了一個年紀看上去比較大的中人,姓徐。
在這個時代裏,年紀大的更能讓人信服,他琢摸著,年紀大說明這活兒做了許久,能在一行做好幾十年,定然是有本事的。
就好像去找大夫,年紀大的大夫一定比年輕的大夫吃香。
大虎說明來意,要一頭母的牛犢子,養到明年春天,春耕的時候使。
徐中人卻問道,“你可能做家裏的主?”
大虎說那是必然。
徐中人笑了,道,“你要牛犢子,家中可是有人會使喚耕牛?”
大虎說自己便會,給牛套上犁,扶著犁讓牛往前走就是了。
徐中人又問,“你說的是會耕地的老牛,老牛要會拉犁耕地,得受人調教過,調教好的牛誰扶著犁都能耕地。你家中可是有人會調教耕牛?”
大虎愣愣地說道,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