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心生不滿(2 / 2)

所以他信裏對弟弟千叮萬囑了一番,如果要調他的忠武軍,他不用理睬,隻要按兵不動,守好自己防地就行,兄弟二人要一起好好看看宋威的笑話。

接到信後,崔安潛連連點頭,對哥哥的提議深表讚同,陳、許鎮忠武軍曆來以驍勇著稱於天下。

昔安史亂,哥舒翰以十萬守潼關卻擋不住安祿山五萬大軍,張巡以三萬兵固守孤城陳州淮陽,竟硬生生將安慶緒十幾萬大軍拖了近一年,致使天下勤王之師得以彙集,唐之不亡,巡為首功,忠武軍的名聲可是跟著張巡打出來的。

五月初,宋威平叛,卻竟敢無視他這位堂堂的忠武軍節度使,崔安潛也早有微詞,如今果然出了紕漏,他當然樂的看對方笑話。

其實這次打算按兵不動的,可不止一個忠武軍,各道兵剛返回各自駐地,氣還沒喘勻,朝廷的聖旨就又下到了宋威手裏,調兵的將令,也立即從他手裏發到了各軍主帥手中。

軍中頓時怨聲載道,連各軍主帥都覺得宋威這老頭不地道,哪有這麼涮人玩的,說王仙芝已死的可是你自己,憑什麼擔責任的時候,把我們也拖下水,所以這些鎮軍又發揚起了各掃門前雪的老傳統,雖然沒說不出兵,但就是不肯痛痛快快的集合軍隊。

王仙芝與黃巢、尚君長等人當然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所以進曹州的當天,立即就在刺史府連夜密議,急著謀劃起了義軍未來的出路,被楊開躲在後牆根下聽了個一清二楚。

雖然義軍一連串計策用下來,暫時瓦解了官兵攻勢,但他們打得可是造反的旗號,官兵肯定還要來進剿。

而且濮、曹一帶各州縣的富戶高門,都已被義軍剽掠一空,加之五月開始,各地戰火紛飛,大戰連場,百姓無論青壯老幼,多已投效義軍,今年地裏肯定沒什麼收成,糧食危機就成了王仙芝等人憂心的另一個大問題。

楊開當初讀史,發現王仙芝與黃巢起義後,一直都在各地打轉,用的都是搶了就跑的策略,卻始終沒有建立出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當時他還覺得某些所謂的曆史評論家說的有理,義軍目光短淺,缺乏長遠規劃,這是他們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可等他身臨其境後才發現,那些所謂的評論家,根本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根據地是那麼好建的嗎?

這濮曹一帶的百姓,之所以願意跟著王仙芝等人起義,官吏橫征暴斂固然是一個原因,但連年饑荒,旱災水災不斷,糧食收不上來,他們實在活不下去了,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然唐朝末期,天下各地的官吏差不多都一個德行,為何其他州縣鬧不出這麼大動靜,隻有這裏卻是越鬧越大,越鬧越凶?

而且山東河南一帶,固然是一馬平川,不鬧饑荒災害的時候,都是糧食主產區,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地形,這裏完全就是一個利攻不利守的四戰之地,官軍又怎麼會一直待在一邊,看著你這個高舉反叛大旗的反賊,在他們眼皮子底下從從容容的建立起一塊根據地呢。

所以,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地方,想建立起一塊屬於義軍自己的地盤,根本就是癡人說夢,把那些所謂的評論家換在王仙芝等人現在所處的位置,他們或許就會知道什麼叫材米貴了。

王仙芝等人現在當家,當然知道材米之貴,也知道這地方不能再待了,就算官兵不來進剿,冬天一到,這雲集起來的十幾萬人馬,肯定就得因為糧食問題而分奔離析,四散逃去。

如今已是八月,有些地方的糧食就要收割了,他們必須盡快想到下一個補給點的方位,好為義軍找到一條生路。

但曹州北有義成軍,東有天平殘軍與平盧軍,南有武寧軍,西有宣武軍,加上宋威剛被耍了一次,現在肯定正滿腔怒火無處發泄,不出兵則已,一出兵,必是雷霆萬鈞之勢。

上次他或許還在想著怎麼減少損失,將義軍引出城外再戰,現在恐怕直接就會帶兵殺到曹州城下,畢竟這麵子他可丟不起啊。

王仙芝與黃巢等人在大廳裏坐了一個多時辰,卻始終沒商量出一個好去處,所以隻好先散會了。

楊開等他們都走光了,又在灌木叢裏窩了一陣,這才偷偷摸摸的從客廳後窗翻了進去,他是想找一副地圖來仔細看看。

葛從周畫的草圖實在太爛,不但沒有適當的比例尺,算不出各地之間的實際距離,不然自己也不會提出奔襲沂州的跳井計策,而且對曹州以外其他州,也畫的極為粗糙,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對他做今後的推想,也是十分不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