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這殿前司都指揮使的位置…………。”後麵的話趙桓沒說,不過,王宗濋也明白是什麼意思,他隻是沒有軍事才能專業能力不行,又不代表他傻。
對於朝廷這些表忠心的事,他還是懂的,當即便在此跪下說道:“臣這個殿前司都指揮使是官家給的,官家讓老臣做什麼,老臣便做什麼?”
王宗濋這話已經說的很謙卑了,畢竟他是長輩,雖然天下皇帝最大,可是該有的長幼禮儀還是要有,不過此時趙桓更注重的依舊是利益。
所以對王宗濋的表忠心十分受用,既然王宗濋這麼懂事,他也不建議讓他在這個位置繼續呆著,反正暫時還沒有合適的人人能頂替他。
畢竟要想坐鎮中央,身份,地位,資曆都不能少,可是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少之又少,種師道太老了,已經70多歲了,如果不是緊急狀況,也隻能當個閑職,畢竟身體狀況在那擺著,過度操勞,恐怕會受不了。
至於嶽飛、種彥崇、韓世忠、楊崢這些新興將領,要不是年齡太小,要不就是資曆太少,亦或者是前線還離不開他們,反正不管怎麼說,至少現在沒有合適的人選。
畢竟殿前司都指揮使,就相當於後世的國防部部長,這種職位已經不是到了指揮具體戰役的時候,而是坐鎮中央的。
既然沒有合適的人選,還不如讓忠心自己的王宗濋坐著,“既然舅舅想的這麼透徹,那朕就不必再多言,隻不過最近王家的子弟還是太過囂張跋扈一些,還要舅舅回去好好管教一番,莫再惹出禍事。”
“到時候禦史彈劾,朕也不好做。”趙桓這話,算是給王宗濋提個醒,雖然他坐上了殿前司都指揮使的位置,但是千萬不要忘了,他不是憑借能力上來,他以及王家的人日後行事作風最好是低調一些。
畢竟,宋朝的文官最強的便是嘴皮子了,這要是讓他們抓住了把柄,王宗濋不死,也得扒層皮。
誰讓他是文官最恨的那種人,至於是什麼人,當然是不勞而獲了,試下那些文官十年寒窗苦讀,方才能中一個進士,再在官場上熬個二三十年運氣好的才能進入權力中樞。
而像王宗濋這樣的皇親國戚勳貴,生下來隻要享受,享受完了就是聽話,隻要這樣日後就少不了一個大官,你看看這是多麼的不公平。
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文官集團天然的排斥勳貴、皇親國戚,畢竟官職就那一些,他們這些皇親國戚占了,留給考上來的文官就少。
所以雙方的矛盾幾乎不可調和,不過有能力的皇帝可以將這種矛盾轉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開疆擴土,職位不夠,那就去讓大軍去搶去奪,隻要有足夠的地盤,相應的職位也會源源不斷的誕生。
這是趙桓想到的最為有效的辦法,並且是馬上就要實行的。
講了這麼多,趙桓也累了,於是在王宗濋明白後,便揮了揮手,讓他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