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建造糧倉(1 / 2)

規劃區域也就是個好聽點兒的說法,他還沒發展出農村,談不上規劃這個慎重的詞。按照王揚的說法,就是整塊兒地盤。

這塊地盤就是他們生活區域的中心,在河流與麥地之間。

這片空地不大,如果說每間房子一百平米,這裏也就隻能擺下二十套,粗略點兒說,三畝地吧。

三畝地的麵積,不管在哪看,都算小了,王揚卻不在意,這個世界可沒有土地局,自己想占哪塊占哪塊,反正足夠眾人活動。

他需要的,是規劃糧倉的麵積。

他們加工出來的木條,長有四米左右,也就是說,糧倉的兩牆之間,不能超過四米,否則這屋頂就架不起來。

而王揚需要考慮的是,是兩牆後加堵牆,做成兩個單間,還是索性就做個四米寬的長方形大房間。

如果是給人住,多砌一堵牆自然是好的,不過嘛,這樣一來,每個單間就得多砌一堵牆,那得浪費多少黏土和木炭?

不可取!王揚果斷搖頭。

他想著,現在這情況可不比後世,能省則省,等富餘了再拿去豐富生活。

定下了主意,王揚立刻和眾人將木條放在地上鋪平,劃了兩條線,這便是磚塊的放置區域。

然後拿磚塊鋪了一層上去,用腳踩了踩,將土輕輕夯實。

然後他便開始搭建。

這方麵不用細說,一月之後,王揚的磚塊越發得多了。兩道兩米高的平行牆,赫然坐落在空地上。

隻可惜。這隻是一個隧道,見不到屋頂。也見不到盡頭,非常通暢。

走在其中,望著那暗紅色的牆麵,兩磚之間有泥土的混合連接,仿佛看到了小時候外婆的家。

在那一刹那,他有一種回到現代的錯覺。

這錯覺就像突然迎來的微熏之風,一吹就陶醉。

摸著下巴,王揚來到了小麥地的邊緣,看著綠油油的麥地微眯著眼。時間不多了,得抓緊時間搭建。

他叫來眾人和他一起搭建屋頂。

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事,簡單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王揚拿著木條的一頭,斜斜的放到一堵牆的上方,然後拿個木叉,將這一頭放到這一堵牆上空。

不需要任何固定。

他每隔了幾十厘米到一米就放了一條木條,起到支撐其他東西的作用。

有了這些,想做些什麼也比較容易了,比如說。在那些木條上放上綁好的幹草,一個茅草平房就誕生。

要是實在想做個三角形的屋頂也不是不可以,多浪費一點時間,然後燒點瓦。鋪上去,那就非常棒了。

估計要是真做出來,王揚可能舍不得放糧食。自己得先住進去。

當然了,既然砌了牆。王揚自然不可能做個幹草的屋頂,那太別扭。而瓦這種東西,好是好,不過需要有個斜坡的屋頂才好發揮。

這平平整整的房子,用上去了也不合適,要是未來想要加蓋樓層,拆起來也麻煩。

所以王揚便將上述兩個點子給無情的拋棄了,他想的是另一個法子,既能起到完美的避雨,又能讓未來加蓋樓房變得簡單。

沒想多久,他就想出來了,可以放些完整些的板塊上去嘛。

一塊平整薄薄的板塊,便可以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簡單,樸素,實用,符合王揚的一貫作風。

這樣一來,選擇的範圍大大縮小,鎖定在用木板,還是用泥板?

用木板自然有木板的好處,王揚不看好處,他想要屋頂的目的很明確,遮風擋雨,能用就行。

所以他隻看弊端。

經過兩相比較,王揚發現木板的弊端太多,首先取材太難,一塊一米寬的木板,就得砍掉至少一米粗的大樹。

刨去樹皮,加工一下後,能取出一塊八十厘米寬的木板就不錯了,況且樹木可不是正方形的,也就那麼一小段有那麼粗。

而以王揚等人簡陋的工具而言,加工木板一直是他們最不願意做的事情,當年為了峽穀門口那兩塊木板,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力氣時間。

且砍樹太累,製作出的工藝又不好,一些邊角的地方指不定漏點風風雨雨進來。

這樣一來,王揚便將目光轉向了泥板上。

泥板的製作,就花費的時間來說,比木板快,人力也花得最少,物力花得多,得燒木炭。

但妙的地方是顯而易見的,平整,四方,一模一樣,很容易當成拚圖遊戲來拚湊。

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燒了薄泥板了,就沒辦法同時燒磚塊了。

轉頭看了一眼蔓延了很長的牆,王揚思索著先燒點薄泥板將上頭遮住,免得來場大雨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