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終於當上了太子(1 / 2)

此人為什麼要救袁盎?原來,以前袁盎任吳國的國相時,手下有一幫從史(小吏)為他工作,其中一個從史,跟袁盎的一個侍兒(婢女)勾搭上了。袁盎察覺此事後,隻當不知道。一個女婢而已,又不是老婆,何必當回事!他身處敵營之中,若追究此人,萬一此人狗急跳牆,向吳王捏造一個什麼事,那他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可是有人卻多事,對此人說:“袁相已知道了你的事情。”那人嚇得趕緊逃走。袁盎聽說後,親自去把那人追了回來,並把那個侍兒送給了那人,那人就是現在的這個校尉司馬!

袁盎對他說:“您也有親人在這裏吧?我不可以連累您啊!”

校尉司馬說:“您隻管走,我已經把親人藏起來啦,我也要逃走了。”說著就拔出刀來把軍帳割開一道縫。

袁盎把使者所持之節上麵的犛牛尾巴等裝飾物解下來裝在懷裏,而把節杆當手杖握在手裏。這些犛牛尾巴之類,對當前國家的困難能起半毛錢的作用嗎?但是袁忠臣這類的人就是專善於在這種細枝末節上做工夫,做出一副心懷國家、心懷君王的大忠臣樣!

兩人鑽出帳篷,從那些爛醉如泥的士卒中穿過,分頭而逃。

袁盎、劉通去後,景帝一直望眼欲穿地盼著他們帶著好消息歸來,他們還未歸來,倒有一人上書景帝,請求召見,說是想跟皇帝談談軍事。

此人是景帝身邊謁者們的頭頭(謁者仆射),姓鄧,已失其名,史稱“鄧公”,現在已當了竇嬰軍中的校尉。

景帝馬上召見了他,問他:“你從軍中來,聽到晁錯被殺的消息後,吳、楚有沒有罷兵?”

鄧公說:“吳王為了這次造反行動已準備了幾十年了,他隻不過是假裝因為削了他的地而發怒,什麼誅晃錯清君側,不過是個幌子罷了,他的真實目的,哪裏是晁錯?臣擔心從此以後天下之士都將鉗口不言了!”

“為什麼呢?”

“晁錯憂慮諸侯勢力強大,朝廷不能製服,所以請求削弱它們以增強朝廷的力量,這是造福萬世的好事啊!計劃剛剛開始實行,他和家人就受到了大刑屠戮。這樣做,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替諸侯王報了仇,臣竊以為陛下不該這樣做!”

什麼叫忠臣?鄧公這樣的才是,戳到了皇帝的痛處!

但是景帝還是對袁盎劉通的出使成果抱著很大的期望。沒多久,袁盎握著一根光禿禿的節杆,懷裏揣著犛牛尾巴忠貞可掬地回來了。他向景帝彙報說,吳王不肯罷兵。

景帝這時才真的後悔錯殺了晁錯。怪誰?怪他名字起得不好,叫晁錯,所以才會被錯殺!總不能怪皇帝吧?皇帝是天縱之聖,一切言行都是偉光正的,怎麼可能有錯!怪袁盎?本來倒確實可以怪一怪的,也應該怪!但是人家雞賊得緊,早就打了預防針,把殺晁錯的球踢給了皇帝,讓皇帝宸衷聖斷自己下決定了。再說,現在這個節骨眼上,最重要的是要激勵軍民大臣的忠義之心,人家袁盎寧死不從賊,這樣的大忠臣就是現成的忠君愛國堅貞不渝的榜樣,怎麼還能追究?至於晁錯的事,就這樣揭過去吧,讓大家盡快遺忘吧!幸虧殺晁錯時沒有婦人之仁,把他全家人一鍋端了,所以現在不用擔心他的家人會來翻泡泡,提出要平反昭雪之類,倒也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