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規劃(2 / 3)

隻有廳內的武將們震驚地看著這一切,同時內心中隱隱有些興奮之情,要當眾杖責一個文人大員,這總督大人真是好大的手筆啊。

對於楊巡撫等人的求情,黃來福並不理會,他一擺手道:“不必多言,如此藐視上官的狂妄之徒,若不加以懲罰,本官威信何在?以後如何處理兩鎮軍務政事?”

他曆聲喝令家丁們動手,立時幾個粗壯的家丁上前,一下子掀翻黃宗良兵備,將他按照在地,粗粗的木杖毫不猶豫地打了下去,讓黃宗良慘聲叫天。

三十杖打完,黃宗良己是皮開肉綻,鮮血淋漓,隻剩下一口氣,眼神有如曆鬼般淒曆與怨毒。

不過還沒完,黃來福喝令將黃宗良趕出大廳,並將他停職待參,他將上書朝廷彈奏他藐視上官,不尊儀節之罪。

如此一來,不說黃宗良以後官位保得住保不住,就算有戶部尚書陳蕖保住他,以後在黃來福手下,他可有苦頭吃了,除非他不在山西鎮與大同鎮做官。

黃來福這個大手筆,震懾住了廳內所有人,讓他們想起了黃來福以前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自己的文官身份,在黃來福眼中可是不值一提。而且他還有萬曆皇帝撐腰,想在他手下謀事,最好還是恭敬點。

同時間廳內的武將們,也是對黃來福佩服得五體投地,好一個黃總督,連一個四品的兵備都是說打就打,百年來可說是第一份,這怎麼不讓他們對黃來福服氣?

……

接下來的事情順利,不說山西鎮所有的文官武將們都是恭敬地向黃來福跪拜彙報工作,就是大同鎮的文官武將們,同樣是恭恭敬敬。

大同鎮巡撫魏允貞也向黃來福彙報了大同鎮的一些情況,基本情況與山西鎮差不多,一樣是鎮內錢糧不足,屯田落敗,吃空餉,喝兵血,軍隊戰力差等。

相對山西鎮,大同鎮更是九邊大鎮之一,駐守在大同鎮的馬步官兵達到13萬餘人之多,另有馬、騾、驢等大畜生五萬多匹。

這些軍隊馬匹,需要的糧餉草料是巨大的,僅每年的屯糧就需要五十餘萬石,幹草十六萬餘束,秋青草176萬束,還有米、麥、豆等四十餘萬石,鹽八萬餘引。

除此外,還有中央每年的京運年例銀近四十萬兩。

這些供應,都是中央及地方上一個沉重的負擔,放在明初時,鎮內的屯田可以解決軍隊的一部分需求,但現在屯田落敗,眼下大同鎮的軍隊糧餉,八成之上,同樣需要朝廷的供應。

但眼下朝中庫貯匱乏,又哪有能力足額供應九邊軍隊所有的開支?這就造成了邊軍糧餉的累累拖欠,幾年前的寧夏之亂,根源其實也還是邊軍欠餉之故。

雖說今年黃來福從日本國要來了大批的賠款,不過卻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大明的財政依舊困難。

看著廳內一雙雙望著自己神情各異的目光,黃來福知道自己必須解決兩鎮的錢糧問題,這樣才能收服這些老官吏,老軍將們的心,讓他們心服口服,甘心受自己驅使。

自己雖說可以以不尊儀節之名,重責那個兵備黃宗良,不過自己現在身為兩鎮總督,手下們問自己要糧要餉,自然是理直氣壯了,這也是自己逃避不了的責任。

總不可能手下們問自己要糧餉,自己也重責他們吧?放在朝廷中,萬曆帝之所以將自己放在這個高位上,也是為了讓自己幫他解決這一難題的緣故。

如果自己也如以前的總兵巡撫一樣,顯而易見,萬曆皇帝會多少的失望,文官們又有機會大肆地彈劾攻擊自己了。

年初時自己從日本國帶回來的賠款,己經被大明各部瓜分一空了,而且還有許多窟窿沒有填上,指望戶部撥款多少,是不用指望了。

更不用說自己重責了黃宗良,戶部尚書陳蕖,肯定對自己滿懷惡意,多方製裁,兩鎮大部分的糧餉,還是自己想辦法吧。

不過黃來福有信心,自己肯定能解決這一難題的,想到這裏,黃來福環視廳內眾人,沉穩的聲音緩緩響起。

……

兩鎮政務的商議在總督府一連進行了幾天,其涉及事務的規模宏大,讓於會人等都是熱血沸騰。

黃來福宣布將在兩鎮實行大規模的新政,稱為山西鎮,大同鎮“五年規劃”,每年該如何做,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都是清清楚楚。

十年來,依五寨堡的經驗,黃來福麾下己經有了大批的相關人才,從屯田到商事,到政務管理,應有盡有,雖說他們個人水平不是很高,但有了相關的製度,卻能激發他們最大的效用。

這樣一來,各樣具體事物的實行,己經不需要黃來福的操心,也不需要求助於各地的文官們,這也打破了文官們對行政人才的壟斷。打破了他們又一個掌控武將們的命脈。

五年規劃洋洋灑灑,規劃的重中之重是屯田與農事,依黃來福在五寨堡的經驗,也依古代社會中,發展農業都是放在首位的政務。

糧食夠吃了,百姓們才會安心生活,而農業發展了,才可以為商業等提供豐富的原料及市場,商業才有機會發展,這樣的商業也才是腳踏實地的,不是明末曆史上那種空中樓閣似的商業。

所以回到過去,首先發展農業才是最根本的,優先發展商業,則是本末倒置,也不可能有市場,這樣的商業,也是建立在沙堆上的城堡,不堪一擊。

在農業規劃中,發展軍屯,興修大規模的水利,又是重點,黃來福計劃五年來,在山西鎮的汾河,沱河等流域,大同鎮的桑幹河,禦河等流域,修建至少二十個大型的水利工程,十條大型的水渠等,至少可以新增開墾灌溉百萬畝的田地。

眼下兩鎮的屯田都被各地的官將豪強們瓜分完畢,實際的軍屯所剩不多,且多是貧瘠之地。不過由於小冰河災害數十年來在大明各地的肆虐,古時這種精耕細作,一家一戶的耕種方式顯然難以抵禦天災的危害,在北方種田己是賠本的買賣。

不說很多農田小戶,就是許多大戶們,由於得不償失,都是大規模的將田地拋荒,所以僅在山西鎮,各地荒廢的田地也是極多。

這個現象,在此時的大明各地其實也是非常普遍。在後世的崇禎年間,就有戶部官員稟報僅在天津到遼東一帶,就有廢棄的荒田達數百萬畝之多。

黃來福的打算是,新增的軍屯,則從這些廢棄的荒地中開墾,隻要水利灌溉跟得上去,這些新增軍屯,完全可以成為良田。就算畝產一石,百萬畝的軍田,完全可以解決兩鎮軍隊的需求。

而那些己被官將占據的軍屯田地,自己暫時不管,這也避開了原先那些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為自己贏得了時間與精力。

當然了,為了避免這些新增的軍屯又被當地的文官,武將及豪強們蠶食鯨吞,黃來福將會在每個屯田之地,都派出自己的幕僚作為巡察員,監督當地的屯田情況。

黃來福將會給這些巡察員極大的權力,隨時可以查驗各地的屯田文冊,同時黃來福還規定,將對屯田境內的各地兵備及管屯官,進行每年的考核。

每年的屯糧任務完成者,將會有優厚的獎勵,不論是私人物質上還是政績官位上,自己都不會吝嗇鼓勵。如果有拖欠屯糧者,有貪占軍屯者……

黃來福語氣嚴厲,隻要自己在位一天,這些官員們日子就不要好過,降級降俸的日子將會如影隨形的跟從著他們。什麼升官發財,他們是想都不用想了。

黃來福這種作法,自然是引起了許多兩鎮官員們的非議,特別是黃來福將要派出巡察員的做法,更是讓許多人不滿。

作為文官,他們向來有自己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是道德的化身,你黃來福一個武人,派出一些不入流的小吏,也想來監督我們?

這不是拿我們當賊看嗎,這是對我們的不信任!更不用說你手下的幕僚們,大多是沒品沒流之人,怎麼也想來分享我們這些朝廷幾品大員的權力?

作為各鎮各道的兵備們,各人多是管理道內軍務糧餉,兼理屯田事物,黃來福的做法,擺明就是防著他們。不過黃來福強硬,讓他們不滿硬壓了下去。

當然了,軍屯要發展,兩鎮的民屯也要發展,不過這五年規劃中,軍屯己經占據了絕大部分的精力與金錢,所以在民屯上,不可能投入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