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來福隻打算在兩鎮各道中,先仿效山西鎮寧武道,成立某個考核司,推廣寧武道己編寫的《蠶桑淺說》、《種棉教科書》、《牧羊教科書》等一些教材,同樣成立某些屯田所,農桑廠,棉業試驗廠,模範畜牧場等示範基地,再盡力興修一些公共水利,為以後的大規模發展打下基礎。
當然了,依五寨堡的經驗,黃來福理想中的農業還包含林牧漁、養殖業等,不論是軍隊還是民戶,都可以進行。
這是五年規劃中最重要的農業,依兩鎮現有的資源,還將大力發展礦業,山西省的煤鐵等資源非常豐富,其中有著龐大的利潤。
雖說幾年前,萬曆皇帝就下令開礦榷稅,派出稅監到各地開礦收稅,不過顯然的,各省大部分的礦山資源被各地的豪強官員等占據的情況還沒得到根本的改變。
黃來福如果要發展礦業,自然首先要將這些資源從兩鎮這些非法礦主手中收回,這背後牽涉到了龐大的利益集團,很顯然的,如果這樣做,這將引起一場連綿的血雨腥風。不過黃來福決意己定,決不退縮。
不出所料的,黃來福的規劃提議當場引起了許多官員們的反對,計多人言辭激烈,當然明麵上都是道貌岸然的“與民爭利”之說,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
就是大同鎮巡撫魏允貞,他對黃來福的農業規劃大手法,也是非常讚成,深感黃來福的魄力。黃來福的農業規劃可以快速地豐富軍屯,又避開複雜的利益糾紛,可說是一舉兩得。
當然了,這種規劃建設需要天文數字的錢糧,放在大明各地,沒有一個官員有能力這樣做,當然這不是需要魏允貞考慮的,那是黃來福的事。
不過對於黃來福要發展礦業,他則是大力反對。
理由一是與民爭利,再眾礦事者都是青壯,容易聚眾禍亂,三是容易誘利惑人心。比起農業,商業與礦業當然獲利較為容易,不過逐利之風一起,民眾便容易重利而輕義,從而使人心變壞。
魏允貞其實是小農經濟,小國寡民的擁護者,與當年的海瑞一樣,都是非常讚賞明初太祖高皇帝時的民風純樸,認為眼下人心變壞,就是因為商業與礦業的發展之故,最好是回到以前那樣子才好。
黃來福認為魏允貞本質並不壞,為官也算是清廉,反對自己開礦,與那些背後代表著各色利益集團的官員們不同,自己與他是理念之爭,所以對於別的官員們的反對,黃來福理都不理,隻是強硬地壓了下去。
對於魏允貞,他則是耐著性子與他辯論了一番,魏允貞自然不是輕易被說服之人,最後他保留了自己的意見,不過黃來福的政令他還會一樣去辦。
五年規劃中排在第三位的是道路的修建,要想富,先修路,這是後世的真理名言。農業與礦業發展起來後,麵對的就是流通的問題,如何將各地出產的糧食畜牧,還有大量的礦石等運往四麵八方,自然就是需要非常順暢的道路。
在黃來福的打算中,他準備在五年計劃中,修建從五寨堡到太原城的水泥路,修建從五寨堡到大同城的水泥路,修建從五寨堡到塞外歸化城的水泥路。
如果可能的話,兩鎮每道道城之間的水泥路,他也打算修建。這是一筆龐大的花費,按後世鄉村水泥路的標準,修建一百裏水泥路需要花費三萬兩的銀子。
這麼多路修下來,加上先期的礦業建設,農業建設,還有兩鎮的軍隊花用等,總共怕要達到幾百萬兩的銀子!這些錢,從何而來?
……
在黃來福的規劃中,兩鎮的軍隊建設,自然是排在首位。
黃來福己向兩鎮的所有武將們保證,每年每月的發糧餉之日時,會發給他們足額的糧餉,提供優良的軍械服裝武器等,讓他們慢慢過上與五寨堡軍隊一樣的好日子,這點他們不用擔心。
不過對於軍中的各樣弊端,他也將嚴厲糾察。
首先就是針對各軍中的吃空餉,喝兵血問題。眼下不論是山西鎮還是大同鎮,各軍中軍士與馬匹的空額都達到近半左右,而且這留下的軍馬大半還是老弱居多。
這些人訓練薄弱,不堪一擊,不過領餉時還是按照兵冊上全員領取,所得歸那些吃空餉的將官們所有,這是黃來福決對不能容忍的。
眼下大明的九邊軍隊共有八十六萬之多,由於費用日增,戶部支出感到非常困難,將官又多以空名冒支軍餉,對部下卻是多加克減,致使邊民、邊軍多次發生嘩變。
萬曆帝非常擔憂局勢難以收拾,早在去年正月時,便下詔戶、兵二部核實九邊軍隊人數,以製止將官冒名支餉,安定民心。不過詔下後弊端如故,毫無效果,就是因為背後牽涉到龐大的利益需求,還有盤根錯節的關係網。
不過黃來福卻是打算來真格的,並用鐵血推行自己的施政,他不介意某些不開眼的官員武將挑動什麼嘩變之類的東東,他有總督兩鎮的名義,有萬曆皇帝的支持,手下有著近萬強悍的嫡係軍隊,他不相信兩鎮內有什麼自己鎮壓不下去的亂軍!
所以在總督府商議政務時,黃來福己經對於會的各地官員武將們說得清楚,今年年底時,不論是山西鎮還是大同鎮,每堡每營的士兵及軍官們,都將獲得幾十年來第一次的足額糧餉,相關的冬衣軍械等,同樣也會補齊。
不過相應的,總督府也會隨員都司衛所,巡撫巡按,糧郎中等有司官員,一起派同下發糧餉,唱名給散。這次可不是按名冊上發給,而是按實際人數發給。
那些吃空餉的,最好回去趕快將人數補上,而且老弱還有一定的比例,否則,回來造冊複命後,以後發糧餉就按此次核定的人數了,以後他們想吃空餉,門都沒有。
不但如此,黃來福還決定對兩鎮全部軍馬進行挑選,劃分等級,分為甲等軍,乙等軍,丙等軍三等。甲等軍裝備待遇最好,以後他們不需屯種,專事訓練,用於兩鎮的防秋防冬,或是對外征戰等。
乙等軍需要有一定的勞作,不過也有好幾月時間的訓練。至於丙等軍,己經算是專業的屯田兵了,隻需每年有少量的訓練時間就可。二者待遇都不能與甲等軍士相比。
眼下山西鎮兵冊上有軍馬五萬餘人,大同鎮兵冊上有軍馬十三萬人,當然實際兵員差得太多。黃來福準備兩鎮闔鎮上下,不拘馬步,挑出四萬人強壯的軍士成為甲等軍,給最好的待遇及裝備,每月勤奮訓練,隨時準備征戰。
當然了,這樣一來,成為甲等軍的軍士及將領,就是非常讓人羨慕的事情,不過事情不是決對的,黃來福決定實行淘汰製,每年軍士們都要進行考核,乙等軍,丙等軍中的優秀軍士可以入選甲等軍。而甲等軍中的被淘汰者,也會落選到乙丙軍中去。
黃來福對軍隊的各項糾察事宜發布後,自然是讓各個官員將領們有喜有憂,黃總督承諾以後軍隊糧餉都會足額,自然是讓於會人等精神一振,不過隨後的各項事宜,又讓他們心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危機感,以往那種優哉的日子算是過去了。
不管怎麼說,黃來福決定的事情,己經是鐵板釘釘的事,大家隻能順著黃來福的意思去做。
在政務會議結束後,黃來福還請各地來的文官武將們參加由來福營及五寨營舉行的兵馬操演。操演上,兩營將士的軍陣軍威看得各人是震驚不己。
五寨堡軍隊士兵們的裝備,他們戰力的強悍,燧發火銃的威力,看得各人是心神向往,羨慕不己。千裏鏡及刺刀的使用,也讓各人好一陣議論。
特別是久經沙場的麻錦等人,感受更是強烈。他們意示到,自己手下的軍隊與黃來福手下的軍隊比起來,不論是哪一方麵,都是天差地遠。
黃來福言道,在此後的軍士考核及挑選中,如果能選入甲等軍的,很快都能擁有如五寨營一樣的待遇及裝備,聽得某些將官們熱血沸騰。
最後懷著各樣複雜的心情,於會的文官武將們都回去了,在五寨堡的這幾天,各人心情都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許多人靈敏地意示到,山西鎮與大同鎮,將要產生巨大的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