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公元1600年3月20日。
正是春分時節,放在江南,己是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多雨降水的桃花汛時期。不過在這北方的千裏地帶中,卻仍是春雨貴如油,農人盼望春雨苦矣。幹旱,仍是北方地帶的主要威脅。
入春來,山西全境就沒有下過雨,放在往年,夏後,肯定又是流民滿地,早有經驗的山西百姓肯定又做好了逃荒的準備。
不過今年卻是情形不同,由於從去年年後開始,兩鎮總督黃來福大人開始的大規模軍屯,大規模興修水利,大規模開礦,大規模的修建道路,需要海量的用工機會,這也讓山西境內的許多百姓有了個活命的去處。
所以雖然今年的年景看上去非常的惡劣,不過百姓們卻比以往心安許多,準備逃荒的百姓也少了很多。無數的百姓們湧入各處的建設工地上,熙熙攘攘的,讓整個山西成為一個大工地。
馬蹄聲響,一隊騎士,呼哨進入水泉營堡的街巷中,看騎隊中旗手的麥穗旗,還有那些騎士身上厚實的鐵甲裝備,背上那閃著烏光的隧發火銃,高大身軀上那昂揚的銳氣,不用說,這便是總督大人麾下那標兵營的家丁好漢們。
見這些騎士們疾馳而來,街邊的軍民們自然是趕緊閃避,然後聚在一旁議論紛紛,看這些來福營標兵們行軍如此之急,難道是發生了什麼事?
騎士們如風而過,很快,他們便到達了水泉營堡的衙署之前,然後很快的,一封兵部來的緊急公文,便送到了正在衙署內查看塞外地形圖的黃來福手中。
兩鎮的五年計劃發布後,各地的建設也是轟轟烈烈地展開,幾個月來,黃來福便領著親兵們展開了馬不停蹄的巡視。從山西鎮到大同鎮,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特別是塞外三衛的複衛,更是傾注了黃來福的許多精力。
幾日前,在大批的來福營親衛隨行下,他更是親臨巡視三衛之地,親身解決了許多問題,特別是調度塞外各農場的屯田對三衛的糧餉支援事宜。
三衛遠離內地,補給困難,沒有塞外各農場的糧食支持,是很難在塞外生存的,而且三衛有近三萬的軍隊平民駐紮,他們以後的屯田,他們的糧餉軍器供給等,都是個巨大的問題。
好在這些年來,移民塞外的大明流民越來越多,從清水河到黃浦川河一帶,無數的農場與村鎮建立起來,他們出產的屯糧,完全可以解決三衛軍士的糧餉問題,而且三衛附近還有大批的荒地,以後三衛軍士自己屯田,也可以大大地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不過三衛複立後,黃來福最關注的還是塞外蒙古諸部的反應,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塞外三衛的複衛,似乎並沒有引起塞外三娘子等蒙古諸部多大的反應。
黃來福幕僚分析,塞外蒙古諸部的沒有反應,或許一是她們己是認命於事實,現在兩鎮的軍事力量己是極大,特別是總督黃來福威鎮四海,沒有人敢與他為敵,塞外各地的複衛,己不是她們所能阻攔的。
二是這些年來,經過羊毛等各種貿易,她們與山西鎮內地有了龐大的利益關係,她們的部落從上到下,都有從中獲利,再興刀兵,己是不合她們的利益好處。所以與黃來福和平相處,甚至忍讓退讓,己是三娘子部的主流思想。
塞外蒙古諸部的反應看在內,自然讓黃來福輕鬆了一些,從三衛巡視回來後,他便停留在水泉營堡,打算修整數日後,便回五寨堡總督府,繼續自己下一站的巡視。
而此時當黃來福接到兵部來的緊急公文時,幾個來福營的親將及總督府的幕僚正圍在他的身旁,這些天來,經過幾月奔波,黃來福清瘦了一些,不過眼神卻更是銳利,精神也非常好。
看眾人都是眼巴巴看著自己,不知道兵部來的是什麼事,黃來福展開了兵部公文。
上書:“告於總督山西大同兩鎮軍務糧餉官黃來福得知:播州蠻賊楊應龍,戕滅土官支屬,謀奪官職地方,敵殺官軍,凶惡逾甚。今特命爾前去提督軍務,克期出征,照依兵部議奏事理,博采眾論,講畫方略,會計錢糧,酌量地方遠近,官兵多寡,隨宜征調,會合剿殺。各該鎮、巡等官俱聽節製,一應軍馬錢糧等事,悉從便宜區處。爾須親臨調度,申嚴號令,相機殺賊。各兵所得賊人財物畜產,就給本兵。斬獲功次,送巡按禦史紀驗明白,以憑升賞……”
下麵是克期出征的時間表,兵部的官印公章等。
原來是一份任命自己出征播州的文書,總督三省軍務,平播州蠻賊楊應龍……看著手中的公文,黃來福眼中精光一閃:“這場戰事果然來到了,看來自己又要領兵出征了,不過這也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嗎?”
其實從幾年前開始,黃來福便一直關注著西南端這場曆史上有名的戰事,就是萬曆三大征最後一征的播州之戰,所以眼下有這份任命出征的兵部文書,黃來福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播州之事,己經連綿數年,規模浩大,遍及三省千裏之地,主人公便是這個播州土司官楊應龍。
說起播州,當時明朝為了治理西南各省眾夷,在各地設立了眾多的土司官,播州就是西南的眾土司之一,此時播州大至就是後世的遵義地帶,位於川、貴、湖之間,遠於王化,山川深阻,地勢險要,方圓二千裏,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財富。自唐代幹符年間楊端入播來,楊氏曆經唐、宋、元、明二十九世八百年未變,累世在此做官。
明初時,楊堅率眾附明,遂被命名為播州宣慰司。隆慶五年時楊應龍父楊烈死,隆慶六年楊應龍襲職宣慰司使。楊氏曆代統治播州,勢力盤根錯結,特別是這個楊應龍,生性雄猜、陰狠嗜殺,早有不臣之心。由於他多次應征參戰,深知川兵之脆弱,遂有占據蜀地之心。
萬曆十四年,楊應龍因從調有功,升任都指揮使,加封為瞟騎將軍。很快又因為向朝廷進獻大木美材七十棵,受賜飛魚服。這讓他更是驕橫,輕視禮製,居所內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是一個土皇帝。
楊應龍為人狡詐多疑,好以誅殺立威,結怨甚深,所轄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紛紛叛離。楊應龍聽信寵妾讒言,殺妻及嶽母,妻叔張時照向明廷告其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