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賑災、清議(1 / 3)

黃來福在這篇署名文章上指出天災隻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例朝例代,甚至是史書上有名的聖君賢臣在位時也經常會有災害,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災害發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災後及時有效的賑災,以便減少百姓們的損失。不但如此,平日裏的勤政預防也非常重要,如此,就算災害來臨,也不是不可以取得盛年時所取得的成果。

黃來福不客氣地舉出自己的例子,自己在山西大同兩鎮許多地方的屯田,由於平時注意水利的建設,所以雖與大明北方各地同樣的大旱,但在夏糧秋糧上,卻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獲,絲毫不輸於盛年時的年景。不但如此,由於采取有效的措施,境內並沒有如其它地方一樣形成流民潮,災後的瘟疫也沒有出現。

不但如此,在京畿附地,雖同樣是大災,但依從五寨堡模式發展經營的三宮皇莊卻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每畝田地都有兩石穀米的收獲,與附近民戶幾乎顆粒無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大大吃驚。

這些年中,黃來福與皇室合作經營的各樣畜場、果園、菜園、超市、玻璃廠等都是大大賺錢,眼下就算大災中,各地的皇莊田地同樣取得了大豐收,自然是讓人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黃來福以鐵一般的事實駁斥了所謂災害是上天對皇帝開礦的警示,認為所有借災害攻擊皇帝的官員們都是別有用心,種種目的,都是為自己挾私沽名。黃來福認為,這些官員們如果真的是為國為民,就應該把心思放到賑災及平日裏的政務上,而不是為了私利攻擊這攻擊那的,如果他們真的勤奮,關注民生,他們境內便不會流民滿地了。

黃來福的文章自然讓無數的文官們暴跳如雷,這篇文章犀利地撕開了他們的道德真麵目,許多人想要駁斥,卻發現自己啞口無言。可不是,他們自詡為國之忠臣,一心是為國為民,不過怎麼境內都是顆粒無收,流民滿地?

同樣是受大災的肆虐,然後山西境內卻是同樣豐收,百姓們也沒有流離顛沛,災後的瘟疫更沒有出現。相反的,由於山西境內容易活命,大規模的流民反而紛紛進入山西求食。這種情況讓人吃驚迷惘,為什麼黃來福這個武夫反而做得比那些自詡國之重材的文人們好呢?難道真的因為他真心關心國事,而那些文人們隻是在挾私沽名?

黃來福這篇文章流傳非常廣,許多看到文章的官員文人們都是感覺臉上火辣辣的,這是赤裸裸的打臉啊,連京師許多識字的百姓們也是議論紛紛。當然了,駁斥黃來福文章的文官們也不是沒有,不過在事實麵前,他們的駁斥都是如此的無力。似乎更印證了他們隻是為了私利或是掩蓋自己的無能而找的借口。

當然了,黃來福這篇文章如此露骨,將所有攻擊萬曆皇帝開礦榷稅政策的人都斥以挾私沽名的用心,得罪的人肯定不少,而且很多還是重量級的人物,畢竟此次天災,連內閣首輔沈一貫與吏部尚書李戴都有借機上疏攻擊礦稅之害。

不過現在黃來福卻是無所謂理會這些文官們怎麼反應,放到他現在的地位與影響,就算他再怎麼低調,他也早己是文官們心目中的公敵,低調與高調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再說了,以黃來福現在的武人地位,他的升降早己由皇帝直接裁決,而不必再經過吏部與兵部的考核,自己隻要緊抱皇帝大腿就好了,那些文官們怎麼反應,對自己重要嗎?

與文官們的羞怒等反應不一樣,萬曆帝見到黃來福這篇力挺自己的文章則是大喜,不但立時傳旨嘉獎黃來福治理地方之功,使災年時百姓仍是安居樂業,接下來更是連召黃來福的老爹黃思豪等人進宮宴飲,並賞賜了很多東西,恩寵之意,讓人見了眼熱。這也讓百官們對黃來福更是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