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來福這篇文章讓整個大明官場都是沸沸揚揚的,不過他發完文章後就不管不問了,對他來說,與其與這些官員們糾纏於口舌之爭,還不如幹些更重要的事,比如說眼下的賑災。
萬曆二十九年下半年時,大明北方的流民們便浩浩蕩蕩地湧入各地,主要是分三個方向。一個是京師之地,一個是江南地帶,另外一個則是山西與塞外之地。其中以前往山西及塞外的流民潮最為龐大。
托黃來福這些年的宣傳,山西這些年的發展早讓眾人看得眼熱,天災仍是豐收,讓人不可思議。還有山西兩鎮轟轟烈烈的五年計劃,需要龐大的用工數額,到這裏就可以活命,特別是到塞外分取土地,前三年還可以免稅,更是吸引人。
拖家帶口的滾滾人流,滿懷希望,往山西大同兩鎮及塞外之地而來。他們一部分在兩鎮之地被吸引,一部分則是繼續往塞外而去。隨著滾滾流民的到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移民安置點在兩鎮各地建立。
到了這裏,不但有柵屋住,每天還有稀飯喝,更重要的是,流民們都會經過嚴格的衛生消毒,換取發放的新衣服,保證不會有傳染病的疫病爆發。在安置點觀察七日後,他們便會被組織起來前往各地安頓勞作,開始新的生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工代賑才是王道,黃來福可不養懶人。
這些流民們被安置在兩鎮境內隻是一小部分,畢竟兩鎮內自己的居民都不少,土地也不多,將他們送往塞外才是正理,畢竟那裏才有無盡的土地資源,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據移民局的統計,僅僅從萬曆二十九年下半年到第二年的春天,送往塞外的大明流民就高達百萬之多,無數的新城鎮與屯田農場在塞外建立起來。而黃來福從萬曆二十一年開始經營塞外起,這多年中,前往塞外的大明漢人總共不過百萬,此次天災,也為黃來福的塞外布局,獲得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黃來福在忙著組織流民移民塞外同時,當然也不會不關注那些仍在內地的流民們,在萬曆皇帝調糧賑濟災民的同時,大批的糧隊也從山西及塞外前往京畿之地,更引起了百官們對塞外的關注。
早在幾年前,當塞外開始向大明內地輸糧時,很多人己經改變了對該地鳥不拉屎的印象,眼下連大明內地都大災後,塞外仍有餘力輸糧,就更引起人們的重視了。內閣首輔沈一貫甚至向萬曆皇帝建議在塞外諸多地方設立州縣。
……
萬曆二十九年這場大規模的災害一直到年底才有所平靜,此次黃來福的地方治理能力及賑災能力再次引起眾人的側目,在整個大明北方都是一片淒慘的時候,黃來福境下兩鎮卻是屯田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這不能不引起有心人的思考,到底是原因何在。
而由於黃來福的治理成績及對自己的力挺,萬曆皇帝是越來越對黃來福滿意,特別是今年八月時,黃來福發動大明各界人士踴躍捐款,捐來的財物都以皇帝的名義賑濟災民,讓流民們對皇帝百口稱頌,這更是讓萬曆高興。
因此,在接下來黃來福向萬曆帝上疏在大明各地設立災害緊急預防體係時,萬曆皇帝當然是立時答應了。眼下大明己經有全國體係的礦務局與稅務局,仿效這兩局再次成立災害預防局,並不是什麼難事。當然了,該局借鑒的目標自然就是黃來福在兩鎮設立的災害相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