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有此事。”劉基說。
“忠與孝難以兩全,先生屢為盡忠國事而舍家,豈會因奉孝而棄職歸田?”石抹宜孫說,“先生所言盡孝隻是一托辭而已。先生所遭不公,宜孫盡知,隻怪我辭寡才疏,未能向朝廷表盡先生之功。”
“大人誤會了,”劉基說,“在下隻是宦遊日久,心生倦怠,欲清閑幾日。”
“先生莫說這些,且容我些時日。”石抹宜孫說,“我已令葉大人擬表,宜孫當親赴大都,再奏朝廷,為先生討回應得之封賞。”
“加官進爵並非在下之願、在下之願惟在安民。”劉基說,“今雖不能安一國之民,可剪除吳寇,已足以安四鄉之民,在下之願遂矣。”
石抹宜孫看無論如何勸說,劉基始終不為所動,他無奈地說:“如此說來……先生之意已決?”
劉基說:“在下久有此意,非一時之念。”
“哦……”石抹宜孫說,“處州之治,正需先生……”
劉基說:“匪患已平,案牘之事人人皆可為,何必在下一人。”
石抹宜孫說:“有先生在身邊,遇事便可請教,若先生離開,遇事求於何人……”
“大人過譽矣,”劉基說,“大人文韜武略非常人能及,劉基我留於此,不過一綴飾耳。”
石抹宜孫心有不舍地問:“先生果真不肯留下?”
劉基說:“在下心已倦怠,去意已久。”
“先生……”石抹宜孫無奈說,“先生執意離去,宜孫終不能強留。宜孫就陪先生飲上幾杯,也算是為先生餞行。(端起酒杯)來,我敬先生一杯。”
劉基端起酒杯說:“在下敬大人,請。”
石抹宜孫說:“先生請!”
二人同飲。
“今日一別,不知……”石抹宜孫有些傷感地說,“不知何時才能再與先生一起暢飲。(端起酒杯)來,你我再飲一杯。”
劉基端起酒杯說:“大人,請。”
石抹宜孫說:“先生請!”
二人同飲。
“大人……”劉基看著石抹宜孫,心中戚然,欲言又止。
石抹宜孫看著劉基,奇怪地問:“先生無須顧忌,有何話要說,何不直言?”
“無甚顧忌,”劉基微微一笑說:“劉基我……劉基我在青田有幾畝薄田,足以自養,青田地處偏僻,非兵家所爭之處,甚是清靜,大人案牘倦怠之時,也可到青田暫避。”
石抹宜孫心中悵然,說:“宜孫受命於朝廷,守護一方,惟思恪職盡忠,豈敢懈怠……(沉思片刻,忽有所悟)先生之意……莫非處州恐有不保?”
“處州……”劉基含欲直言又有些不忍,於是話鋒又轉說,“處州有萬戶大人……有葉先生、章先生在,處州豈有不保。”
“哦。”石抹宜孫說,“不說這些,你我再飲一杯。”
劉基端起酒杯說:“大人,請。”
二人同飲。
石抹宜孫看到劉基決意離去,不再強留。劉基也以冬日天短,路途遙遠為由作辭,繼續趕路。
濕漉漉的山道,馬蹄聲舒緩而清脆。劉基坐在馬上,緩緩而行。蘇晴兒、葉安在馬後跟隨。
遠處,山路如一絲雲帶在懸崖峭壁間時隱時現,漸漸消失在重巒疊嶂中。暮色沉沉,迷霧茫茫。
(主要人物結局)
劉基。辭官後,劉基隱居於青田故裏,以琴棋詩文自娛,這期間著成其代表之作《鬱離子》。公元1360年,久聞其名的北方義軍首領朱元璋,命部下數度登門延請。劉基終於再度出山,輔佐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百姓終於又見到了久違的太平。
石抹宜孫。劉基離開處州後,葉琛、章溢也相繼開。隨後,處州被蘄黃義軍攻陷。石抹宜孫退至城外,收攏舊部欲再奪處州,途中被亂軍圍困,戰至力盡被殺。
蘇晴兒。回到青田,蘇晴兒看破紅塵,隨後遁入妙岩寺,隨靜修法師修行。公元1362年,已經投降朱元璋的方國璋追隨劉基平定苗軍叛亂。大軍行至一處密林,方國璋被一支暗箭射中,墜馬身亡。眾人向暗箭飛來的方向看去,隻見一名黑衣女俠的身影一閃而逝。葉安欲追,被劉基攔住。葉安說那身影太像蘇晴兒。劉基笑了笑說,蘇晴兒正隨靜修法師讀經……
葉安。蘇晴兒出家後,葉安追到妙岩寺,在寺門前跪了三天三夜,希望蘇晴兒能回心轉意。葉安跪在妙岩寺門前,身上落滿厚厚的白雪。寺門終於打開,蘇晴兒把一隻青色的布囊遞到葉安手中,轉身又進入寺中,關上厚重的寺門。葉安打開布囊,裏邊裝著蘇晴兒剪下的長發。葉安絕望地看著寺門,慢慢起身,捧著青色的布囊踉踉蹌蹌地向山下走去。之後的歲月,葉安一直追隨劉基。
(全書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