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軍費的撥付基本都是現銀,二十萬兩軍費和十萬擔糧草的運送自然不是全部從京城調撥,十萬擔糧草和其中十五萬軍費是直接從山東布政使司調撥的,沈卓身上隻帶著一張大明各個錢莊都可以兌付的五萬兩官票-----這是新上任的兵部尚書聶豹聶大人特意為戚繼光所率的登州守軍向嘉靖皇帝奏請的額外賞賜,以表彰登州守軍拱衛京津立下的功勞。
與沈卓隨行的車隊也不長,十多輛雙駕馬車運送的主要是一些兵部新近打造的兵器和盔甲,帶隊的是錦衣衛百戶張嶽山,著飛魚服,佩繡春刀,幹練而威嚴。
他的伯父是張經,時任都察院右都禦史兼任兵部右侍郎。
張嶽山能夠成為錦衣衛百戶,大部分是自己一路打拚的結果,而且此次任務結束後,他就要升任錦衣衛上左所千戶,從正六品直接越過從五品,升為正五品官員。
升官的速度固然讓人驚訝,更讓人驚訝的是,張嶽山的年紀並不大,才不到二十歲!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小夥子居然就坐到了正五品官員的位置,這比起那些窮年耗月擠破腦袋參加科舉,然後混跡多年才熬成個六品縣令的官員來說,強的不是一點半點,真可謂是人比人,氣死人!
當然,強中更有強中手,比起那個直接繼承父職目前已是正三品的都指揮僉事戚繼光來,張嶽山顯然還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趕。
雖然說張嶽山升職是靠自己的努力,但世上的一切事情,追根究底的話,還都是有原因的,雖然他的能力足夠讓他升職,但若上司不欣賞,不舉薦,就算常遇春再世,也白搭。
張經雖然掛職南京,但他的資曆和人脈卻是相當的有分量的。下麵是他的簡單經曆介紹:
嘉靖四年(1525),召為吏科給事中,曆戶科都給事中、太仆少卿、右副都禦史,協理院事。嘉靖十六年年進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以鎮壓廣西大藤峽瑤民起義有功,進兵部左侍郎。與毛伯溫定計撫定安南,進右都禦史。平息思恩九土司及瓊州黎民起義,進南京兵部尚書。
從中可以看出,張經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是個相當鐵腕的官員,畢竟要擺平那些少數民族的起義暴動,沒有幾把刷子是玩不轉的。
身為都察院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尚書銜),來往的人脈資源當然寬廣,畢竟同朝為官,大家互相給個方便也是正常的。
其中陸炳和張經的交情就不錯。
一個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一個都察院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正二品,領尚書銜),雖然官位有點懸殊,且張經暫時外駐在南京,但這份難得的交情是擋不住的。
張嶽山能被挑選進錦衣衛,自然是張經向陸炳推薦的結果,後來張嶽山的成長雖然大部分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陸炳和張經的這層關係,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沈卓目前隻是個錦衣衛校尉,無官銜,無級別,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和張嶽山的交情,因為沈卓和張嶽山都是同一天到錦衣衛報到的,一開始兩人就被分在了同一個炕上,一起起床一起訓練一起吃飯一起睡覺……
親切的戰友關係持續了半年。
半年後,沈卓被分到了詔獄做了一名獄卒校尉,而張嶽山則被調到錦衣前所做了一名大漢將軍。
當然,這兩個人的安排,都是陸炳深思熟慮的結果。
沈卓是沈煉的本家侄兒,因為他父母雙亡,從小就由沈煉代為撫養,沈煉待他,甚至比自己的兩個親兒子還要好,以至於沈煉的大兒子沈襄,一直對沈卓抱有怨恨,每次見麵,總要捶這個堂弟幾拳才過癮。
沈煉為人耿直豪爽,俠骨仁心滿朝皆知,其赤子之心可謂屢教不改,看到不順眼的事就敢開腔大罵,嚴嵩跋扈專權,禍國殃民,自然成了他火力齊射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