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送窮”送走賈東旭?(1 / 2)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

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這是唐代詩人姚合《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的一首詩,詩中描寫的就是大年初六百姓“送窮”之景。

“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古時有“五鬼鬧窮”之說,即“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

“送窮”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迎福入家,使來年五穀豐登,家財興旺。

按照過年期間的習俗,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隻能等到初六這一天做一次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爛要全部扔掉。

此外,還要供奉煎餅和一種素菜湯給神明,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蔬菜混合而成。

這一天也代表著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城裏的商戶也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市”,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而且開門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有些地方開市前還忌諱外姓婦女到家裏串門,等到“開市”以後,鄰裏便可恢複串門交往。

發展到了新社會已經沒有那麼多忌諱和講究了,但是打掃衛生的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

剛好今年的初六“送窮日”是一個大晴天,家家戶戶都趁著陽光正好,收拾打掃屋子。

整個四合院裏的住戶也不例外,隻要家裏有人在,沒有這時候還偷懶閑著的,畢竟這可是關係著家裏接下來一整年的運勢。

因著都還在年節裏,所以大家忙碌中碰上了都是“見人三分笑”,就連閻埠貴見了自己也是笑著招呼了一聲,仿佛前幾天見到自家有對聯可貼的時候,臉色難看的人不是他一樣。

周正年家裏今天還是留守的三人組,母親主要負責換洗晾曬衣物,他自己負責掃地擦灰,小妹就負責幫忙遞東西跑跑腿。

穿越到六十年代的第一個春節,總體過的還是比較溫馨愉快的。

除夕夜一家團團圓圓,初一熱熱鬧鬧的回老家拜了年,初二母親也不用趕著回娘家,一家人就在老家住到下午才連吃帶拿的回了四九城。初三走親訪友,還見到了父親的幾個徒弟。

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出身書香門第,名字文雅人卻高大結實的傅鴻煊,有點不理解他怎麼會選擇鍛工這個工種?他的條件應該可以比較容易選擇其他的工作崗位吧?

不過文化水平高的確實比較有優勢,年紀不大就已經是四級鍛工了,據說這兩年有希望可以升到五級。

還有一個就是比自己父親看著還瘦弱的趙勝了,畢竟自己父親個子高大,他不但人瘦個頭還小。

這個趙勝是自己父親這兩年才收的徒弟,現在已經是二級鍛工了。小夥子還沒成家,和常年生病的老母親相伴度日。家裏經濟條件比較緊張,他的瘦是可以理解的。

其他幾個徒弟的形象倒是都比較符合鍛工這個崗位人設,一看都是有一把子力氣的那種魁梧大漢。

父親明顯更加偏向於沉默寡言類型的徒弟,所以挑選的徒弟大多都跟一個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一樣,一對比小趙竟然還成了裏麵最機靈的了。

想到徒弟就不能不提一下院子裏的兩位大爺了,過年期間易中海家和劉海中家也是有年輕工友上門拜訪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倆人的徒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