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鍾,王國光、梁夢龍一起來到上書房。我知道他們兩個與戚繼光都有些交情,這也是召見他們的一個原因!
行過君臣禮後。我直接問道:“對於今早發下之諭旨,不知兩位愛卿有何看法?”
梁夢龍與王國光對望一眼。
因梁是兵部尚書,上諭又是有關軍製變法,所以由他回道:“臣與王大人皆以為皇上此舉,雖與祖製有所不切,實乃振軍之必然,亦體皇上對臣屬之寬待。以戚。。。督師之才,又屢建戰功,擔此重任,實眾望所歸。不過,臣以為賜二品銜可。但京軍軍務繁重,若戚督師又領薊門防務,二地勢難兼顧。薊門乃邊防重鎮,其責甚重,應委有能之人代之!還請皇上聖奪!”
“朕讓戚愛卿督撫京、薊軍務,其首要之務,乃重振京軍。因戚愛卿坐鎮薊門甚久,對邊防之事了解頗深,遂讓其一並督撫。薊州總兵一職朕亦有意讓熟悉此地邊防軍務之能臣幹將,協戚愛卿領之。梁愛卿可有能擔此任之人選?”
梁夢龍略一思索說道:“臣是有一人,不知是否合適,此人乃薊門參將陳弟(史上與沈有容一起,第一個收複台灣,比鄭成功還要早!隻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卻不被後世熟知,可能他們是屬於到此一遊的類型,而鄭家後人卻盤據在台灣島上,日子久了,拉得屎也多,人們被熏的不記住都難!),但其一直在戚督師麾下供職,恐會引來非議!”
“用人之事,不論出身,應以才任之。用之則信!若朕信不過臣屬,豈不是事事都要鞍前馬後。縱使朕有通天之才,亦不能事事恭親。朕即委戚愛卿為督師這一從未有過之職(史上袁崇煥才有這個職位,不過他領的是薊、遼督師),即是信他。不管何人任薊州總兵,都受其節製。那此人是否是其原屬又有何區別呢?”
“皇上聖明,臣多慮了!”
“那就依梁愛卿所奏,令陳弟暫代薊州總兵一職,賜從三品銜。朝中或有非議,當是難免。現如今朝中流言四起,江西道禦史李植參賅先生之本,兩位愛卿當日當已知曉,朝堂之上朕如何可與之爭論?朕深感先生與朕諄教之情,與朝匡扶之忠,與民愛惜之義,每每憶及,傷痛不止!此本朕是概不能受,唯有莫處之。兩位愛卿深負先生生前所望,委以重任,朕有意延先生之誌,以振我朝,兩位愛卿當應從旁多加匡助,以成此願!”
我真慶幸在大學時玩過一把話劇,說到動情之處,差點沒有流下淚來!
“臣等必不負皇上所托,竭盡所能,以助吾皇成就萬世功業”兩位尚書齊聲唱道。
我相信這肯定是出自他們的真心之言。現在這北京城裏,確實已是流言四起,說是皇帝要清算張居正。現在朝廷官員中,抱著同樣心思的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數。隨著時間的推移,曆史的天枰也會更加傾向這邊。隨著萬曆最後的一錘子下去,於是也就蓋棺定論了。這些事情以梁夢龍及王國光的閱曆,應該也是感覺的到的,擔心皇帝會不會落井下石,或本來就有這樣的意思。現在我卻告訴他們:那些都是錯的,我不但不會進行清算,還要繼續改革,還要重用你們。問題就看你們識不識趣了!
擔心的事沒有發生,以後也不會發生,兩個尚書能不高興嗎?能不識趣嗎?
“這京軍本由梁愛卿代理,現委予戚愛卿,梁愛卿莫有想法才好!”
“臣不敢,臣雖蒙皇恩,立為兵部尚書。但對軍伍之事,知而不精。以戚督師之能望,自比臣更加合適。臣又豈有不服之理!”
“這就好!軍防之事乃江山社稷之根本。若朝無強兵,如何禦敵?如何保萬民安寧?梁愛卿曾與戚愛卿合鎮薊門,相處甚合。如今戚愛卿接手京軍軍務,還望梁愛卿能多加囊助才好!”
“臣遵旨!”
“兵部右侍郎張佳胤可在京中?”
“回皇上,張佳胤現留於部中管糧餉調度,並未外派!”
“其人如何?”
“回皇上,張佳胤乃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曾任大名滑縣縣令。後遷宣府巡撫,破順義王俺答之弟滿五大進犯,立有戰功,升兵部右侍郎。四月時,杭州兵變,亦由其領江南巡撫職討定,加授三品銜。此人頗具才幹,為人敢於擔當!”
“朕欲賜其從二品銜,領京、薊副都師職,協戚愛卿整頓京軍。不知是否可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