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璽書矯詔(1 / 2)

雁門關上,麵北背南站立一穿著黑色盔甲,左臂抱著虎頭頭盔,右手握一柄青銅長劍的年少將軍,目視遠方,一縷夕陽照在其左側麵頰上,栩栩生輝。觀其麵色稚嫩,年齡當在二十有二。

隻見此人束發戴冠,麵相極其精致,身高七尺左右,(秦朝時期七尺相當於現在的1、75米左右)生的一雙龍眉鳳眼,鼻如懸膽,唇方口正,不似牙尖嘴利之人。臉頰較為清瘦,鬢角兩縷黑絲垂直而下,額頭略高,發細如絲,觀此人長相應是睿智之人。

一雙深邃明眸晶瑩明澈,與之對視仿佛可以視人內心。此人眉宇之間散發一股英氣,讓人內心不自然的產生一種敬畏。又覺此人脫掉鎧甲換上尋常衣物,更像一個彬彬秀士。此人正是多次上諫反對始皇帝“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的扶蘇。(秦始皇長子)

“唉…!”扶蘇目視前方,看著眼前的巍巍雄關,關前留下的多處刀槍劍戟留下的創痕,不盡唏噓出聲。就在上個月匈奴突然來犯,扶蘇帶領三萬甲士大破敵軍五萬,追敵一百五十餘裏,打的匈奴是望風而逃。

想來被貶到上郡蒙恬將軍處監軍依然三個年頭,幾年的塞外征戰使得扶蘇成長與眾不同,多次身先士卒、勇猛善戰曾多次立下赫赫戰功。儼然從曾經的嬌貴公子變成了如今的鐵血將士。

駐守邊境期間匈奴多次南下,侵戮國界。扶蘇公子多次與匈奴交戰,扶蘇憑借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令眾多邊防大將自歎不如,就連大將軍蒙恬也經常讚歎“大秦得此公子,天下之幸也。”蒙恬分兵五萬令扶蘇獨自坐鎮雁門關,由此可見扶蘇亦可獨當一麵。

“公子”就在扶蘇愣神之際,從關下走上一偏將校尉走到進前作揖行禮。

“王將軍免禮,將軍來此有何事?”扶蘇擺手示意其不用太過拘禮。

“上郡蒙將軍著人來報,說有皇上璽詔前來,特召公子前去接詔。”王將軍說完側立扶蘇右側,等待公子先行。上郡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所以由蒙恬親自坐鎮,方便指揮北地、九原、隴西、代郡等地。

“哦?父皇詔我為何不來傳詔與我,還要我去上郡?”扶蘇皺眉沉思,以往打了勝仗也有皇上禦詔到此,這次為何要前往上郡接詔?

“據傳信士兵說,內侍著此禦詔要公子與大將軍同時聽詔。”王將軍接口說到,王將軍單名一猛是大將王賁的堂兄,王翦的侄兒,身高八尺(1.80米)左右,臉頰右側從眼角下方有一刀疤,直至右側嘴角,年紀輕輕卻屢立戰功,曾多次殺敵立功,在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大將蒙恬手下任先鋒。蒙恬治軍嚴厲,手下戰將如雲,王猛能靠自己所立戰功爬上先鋒職位,可見其神勇無匹。王猛將軍口中所說大將軍就是蒙恬。

“哦,想必是父皇知曉我等上月大破匈奴特來犒賞三軍的吧?”扶蘇微笑看著眼前的王將軍。

“末將不知,將軍隻是召公子前去,可能蒙將軍也不止所詔何事吧。”

“既如此,你與我共同前去,看看父皇詔我等何事。”扶蘇麵帶微笑,想著此次詔書定是要封賞邊關將士築城功德的。想著長城的建築即將完成。馬上就可以回到父皇身邊一展抱負的時候,歡喜異常。

“我若隨公子前去,此地沒有能坐鎮的大將呀。”王猛為難說道。王猛是蒙恬調與扶蘇共同鎮守雁門關的大將。

“無妨,想那匈奴與上次落敗不過月餘,此番定不敢輕易來犯,交代各路將軍小心防守便不會出差池。”

“末將遵命,公子此番前去可帶五千甲士隨行,此處留守四萬五千足矣。”王猛急忙跟隨扶蘇下了關隘。雁門關是天下第一雄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所以守在雁門關的將士隻有五萬精銳。

“不用,帶五百將士足矣。”

“此去上郡有四百多公裏,途中多有落草匪人,還是多帶一些,以防萬一。”王猛上前說到。

“那就帶一千甲士吧,多留下些軍士以防匈奴再次來犯。”扶蘇直視王猛,王猛隨即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即刻點兵準備,我去交代留守將士,爭取明日此時到得上郡。”扶蘇吩咐之後直奔將士休息區域,王猛也去調遣士兵準備前往上郡。“對了,吩咐甲士輕裝前往。”扶蘇回頭對走開的王猛吩咐道。

不消片刻,準備妥當,扶蘇也交代好了相關事宜。換得一身白色布衣,當真風度翩翩,儼然是一儒雅書生,和先前的勇猛少將似無半分瓜葛,扶蘇走到馬前,翻身上馬。一幹將士騎護左右,策馬揚鞭奔向上郡。

到得夜間,走在一樹林之間,樹林邊上一條小河流水潺潺,將士們牽馬飲水,吃著隨身攜帶的幹糧,在樹林右側有一寬闊地帶,點燃幾堆篝火禦寒,如今以入深秋,夜晚已經很是寒冷,從雁門出來,狂奔一百五十多公裏,不曾進食,現在將士們臉上浮現少許疲態。離上郡還有多半路程,今夜在此紮營,明日下午便可到達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