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茅是一種草,具體長什麼樣我也沒見過。據說這東西隻有荊楚那地方有,算是土特產吧。
現在也用不上這玩意了,但是在周朝時候,因為這幾棵草,卻引發了戰爭,甚至連皇帝都死在了爭苞茅的路上。
苞茅有什麼作用呢?
根據記載,它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麵。
一是起到過濾作用。
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開篇一首臨江仙,裏麵有一句;一壺濁酒喜相逢。要知道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詞作者楊慎也是明朝人。在明朝時候的酒尚且是濁酒,更何況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呢。
另一個作用就是提高酒的口感。
一種東西如果沒什麼作用,那就沒必要興師動眾的去索取了。就比如現在的稀土,在沒發現它的用途之前,肯定算不上稀罕土。但是有用了,那就得你爭我搶。
據說在酒裏麵放一些苞茅,過濾作用還是次要的,主要是放了這玩意和不放做對比,酒的口感更絲滑,後味更醇厚,所以周天子無論祭祀這種大事,還是沒事喝閑酒侃大山,苞茅屬於不可或缺之物。
也可能苞茅這玩意產量低,也可能楚國心裏有怨氣,不給送。
楚國為啥有怨氣呢?
楚國的第一任國君姓羋,熊氏,叫熊繹。因為在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時候立了功,被成王封為子爵。
周朝的諸侯國之間也有高下之分,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開始熊繹隻不過一介武夫,能成為一方諸侯,自然心滿意足,也就沒功夫糾結等級高低。就像我現在就一普通百姓,讓我去聯合國哪怕當個秘書長,也會高興的做夢都能笑醒。
剛到封地的熊繹可以說窮的就差賣褲頭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楚國將周邊小諸侯國慢慢兼並,實力也隨之大增。
有了實力,就有了叫板的資格。再加上中原人把他們這些偏遠地區用南蠻做蔑稱,更是士可忍孰不可忍!
其實不僅僅是南方被稱作南蠻,其他方位,在當時也有專用名詞。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就好比現在的鬼子國棒子國土狗這些稱謂一樣。看來中華上國給周邊起外號的傳統已經有了三千年的曆史了。
其實一開始周王朝還真沒把荊楚那邊當回事,別看現在南方是富庶之地,那時候的荊楚荒草叢生,蚊蟲亂飛,可真是窮鄉僻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適宜居住。評選宜居城市,讓關中平原待習慣的那幫大臣投票,估計得全票落選。
所以周天子看不上荊楚那邊,也就任由他自生自滅。到現在成了氣候,竟敢不把天子當回事,苞茅也不給,鬧的周昭王心裏老大不痛快,決定發兵教訓他一下,讓他們長長記性。
南征大軍剛到漢江北岸,那邊楚子就聽說了,心裏不害怕那是假的。畢竟周天子首先是天下共主,你不年年進貢歲歲來稱臣,就是大不敬。二來大兵壓境,真把事鬧大了,搞不好家破國亡,可就不好玩了。
所以楚子急匆匆的趕到漢江北岸,麵見周天子,撲通跪倒,磕頭如搗蒜般,口裏說道;‘’非是臣不到鎬京朝見天子,也不是舍不得那點苞茅。實在是因為感染了新冠,怕傳染給天子,所以不敢前往。派手下人去吧,又怕不會說話辦事,衝撞了大王,還請大王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