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才氣被當時的許多人推崇,也開啟了走後門的風氣。
這年科考,崔郾被任命為總評委,負責錄取進士的工作。
這哥們跟柳宗元關係也不錯,這天到柳宗元家裏喝酒。
正喝的高興呢,聽說一個叫吳侃的老頭也過來了,這是個名人呀,崔郾自然要起身迎接。
沒想到吳侃還真不把自己當外人,拍著崔郾的肩膀說,幫我安排個狀元。
我想不通吳侃哪來的底氣,把國家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當做兒戲一般,竟然直接就要安排狀元,好像皇帝家的事跟他家雞毛蒜皮小事相提並論似的。而崔郾的回答也是讓人大吃一驚,竟然直接說狀元已經內定了。
吳老頭不依不饒,但還是退了一步,說我推薦這位杜牧起碼得安排第五名以上。
朝中有人好做官,看來一點都不假。普通人怎麼可能會有當朝名人來直接硬推呢?
要知道在以前,做官確實是靠推薦,也就是說你家裏就一普通人,想進入體製內那是很難的。一般都是官宦之家,你推薦他,他推薦你,所以門生故吏官官相護一點都不奇怪。
從隋朝開始,科舉製度慢慢取代推薦製。憑能耐文章分高下,雖然也有他的弊端,但是相比較單純推薦製,已經進步了很多。
就比如現在的高考,你說有沒有弊端呢?答案肯定有。但是目前來說,這是最公平的方式,想找出來更好的模式替代,一時半會還真不一定找得出來。
吳侃借著酒勁直接問評卷人要名額,雖然說明杜牧確實有才,但也是讓人不恥的走後門風氣。
等崔郾不得不答應給個第五名,接下來的話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同桌的人問崔郾吳老頭來幹嘛?崔郾說推薦了一個叫杜牧的。那人說杜牧確實是有才,不過這人經常逛窯子泡小姐,品行不那麼端正。
崔郾竟然說,哪怕杜牧是個賣酒的殺豬的,我既然已經答應了吳老,這個第五名就得給他了。
您看,又一個賣官鬻爵活生生的例子。
崔郾果然沒食言,還真給了杜牧進士及第,不久杜牧到洪州,也就是現在的南昌任職。
隻不過崔郾這麼一來,說不定更有才氣那個就被頂掉了。對杜牧來說是好事,而被頂的那個,就不公平了。
到了南昌後,看上了世交朋友家一個叫張好好的。估計這個張好好那是真的好,年僅十三歲的張好好來沈家唱了兩首歌,被好幾個人看上了。
杜牧也想要,但架不住沈述師勢力大,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想娶個唱歌的做妾,還不是一句話的事。讓杜牧也隻能抹了抹流到嘴邊的哈喇子,望好興歎了。
估計沈述師也是見異思遷喜新厭舊始亂終棄的貨色。因為過了幾年,杜牧竟然在洛陽見到已經落魄了的張好好,就在大街上擺了個攤賣酒。杜牧不由得捂著嘴感歎,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這次邂逅,倆人有沒有燃起戰火不好說,反正這種歌女指不定被潛規則了多少次,誰也不在乎這個鞋是不是新的,就那麼回事吧。不過僅僅隔了七八年時間,這時候的張好好也就二十來歲,也是最好的年齡,說不定會發生點什麼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