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要做好學生(1 / 3)

冬去春來,由於火炕的新的取暖設施的推廣以及官府的救助,雪災造成的死亡人數大大低於原來預期。聽到這個消息後,劉據心中不由得輕輕的鬆了口氣。古時候的老百姓生活得太苦了。吃的方麵:

占多數的貧雇農是吃不飽的,要飯的多的是。旱災、澇災、蟲災頻繁,一碰到這樣的災年,就更糟了。特別是出現大災,餓死人的事情就非常普通的。胖子隻出現在大貴族、大官宦世家和全國有名的大地主大商人家中,而且是嫡係子孫。中農以上一般是能吃飽的,但是多數吃得很差,糠菜、粗糧——山芋、高粱、等為主食。隻有地主才能夠以細糧為主,但是普通地主還得搭配一些粗糧。小米都是高品質的糧食。那個時候家境好一點的一天兩頓飯,差的能每天有一頓飯就可以了,能吃飽的隻占極少數,能吃好的就更稀罕了。

副食方麵就更貧乏了。包括地主都沒有吃過很多醬油、醋、砂糖的。好的人家就是自己釀一些醬、醋,小地方家中多釀幾缸醋是炫耀財富的方式。過節的時候用山芋、高粱等熬一些土糖,顏色很黑,塊很大,很硬很粘,熬得不好,還有點發苦。占多數的窮人連這些都沒有。蜂蜜、蜂蠟、蜂蛹都是大貴族、大官宦世家、大地主、大商人才用的起的,用土法養蜂采蜜是可以養活一家人的。食鹽是不能缺少的。靠海邊的百姓幾乎沒有吃海鹽的,都是吃土鹽。從地裏挖來鹽土,過濾出來,自己熬。那鹽不僅鹹味不大,還發澀發苦。好的海鹽不是用於繳稅,就是用來換糧食。鹽價很高,但鹽工是經常吃不上飯的。

穿的方麵:

那時都是以自給自足為主,包括地主都是自給自足,家有織布機。織的都是麻布,俗稱土麻布,又厚又硬又粗糙,古代詩歌中提到的“搗衣”就是為了使麻布做新衣裳變軟穿起來舒服些,所以將衣服放在大石頭上用棒子用力擊打。麻布顏色發暗,想染色的,就自己采集蘭草、板藍根、黃泥、炭黑等天然事物做染料自己染,染成藍的或青的。幾千年來都是這個樣子的,沒有什麼進步。普通百姓家裏養蠶是為了繳稅。漢朝的稅主要是糧食、生絲、細麻布、絲綢這些實物稅。前麵說的隻是普通地主、富農等糧食夢夠自給自足的家庭,貧農連織布的也沒有,窮人買不起織布機,一輩子沒做過新衣服的多的是,冬天沒有被蓋,沒有鞋襪的就更正常了。有些好些人,從小到大都沒穿過鞋,你信嗎?可這都是真實的。那時誰要是能穿上一身老粗布做的新衣,那簡直就是地主身份了。電視裏好放地主都穿著光鮮的綢緞,事實上幾乎沒有這些事情,隻有大貴族、大官宦世家、全國有名大地主、大商人才能穿上。

住的方麵:

那時貧農住低矮的茅草棚,家境好一點的是進門要彎腰的土牆茅草房。大部分人家是用柴門的,就是用柴棍編成門用。能簡單的遮風避雨就可以了,不可能有什麼保暖功能。普通地主的房屋也是茅草房。普通地主的房屋,也是茅草屋頂,土牆,無非就是房子高大一些,地基用的石料大一些,方正一些,還有就是有兩扇木板門。漆門、青瓦、朱窗、畫棟這些都不是一般人家用的了得。

用的方麵:

那時,很多人家連吃飯桌子都沒有,隻有自己編的席子,坐臥休息、幹針線活都在這張席子上,沒有席子的就是一堆幹草。很多人吃飯還都用瓢,葫蘆一剖兩瓣的那個,而且還有一家隻用一隻瓢輪流吃的。《論語》裏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那個時候吃飯用瓢,臨解放時吃飯還是用瓢。有碗的家庭而且能一人一隻碗的家庭是很少的。而且漢朝時的碗還是粗陶的,就連細陶碗也算貴重用品了。那時候,大貴族、大官宦世家、大地主、大商人他們用的主要是漆器、銅器和金銀器。

洗衣服用的都是草木灰水,或者皂角,或者自己用堿土曬的土堿。這樣洗衣服,幾千年來一直都是這樣。大貴族、大官宦世家、大地主、大商人他們基本上是衣服髒了換新的,是不洗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