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幾天,有一個宦官領著47個工匠到了太子東宮。正在練習射箭的劉據放下手中的弓箭,快步迎了上去,在東宮正殿接見了他們。在古代正殿、正屋、正堂接見人是很高的禮節。一般在正房接見人,就表示被接見人與主人地位相等,或者是主人非常重視的下屬、奴仆,意思是視之為可平等以待的。所以,這些在當時被視為賤籍的工匠們都誠惶誠恐,劉據出現時全都伏在地上不敢抬頭看他。
“看來嚇到他們了。”劉據心裏暗道。不由得為這些逆來順受的普通百姓感到悲哀,也不由得對現在的封建等級社會更加不滿。不過,他也無可奈何,像現在他想對這些工匠表示一下尊重,反而把他們嚇壞了。本打算與他們輕鬆地交流一下,了解一下這些工匠們的具體情況和技術水平。看樣子是不行了。
“都起來吧。”停了一下,劉據說道:“我把你們要到太子東宮是讓你們幫我完成一些想法,造出些新事物。希望你們都盡心盡力,相互幫襯著,又快又好的完成我交給你們的任務,造出我想要的東西。事情做得好,我不吝惜賞賜。望諸君共勉之。”
“謹遵殿下鈞令!”剛剛低頭站起來的工匠們又都馬上趴在地上。
“你們中何人年紀最大?”劉據問道。
工匠們相互咬了一下耳朵,中間一個頭發花白像五六十歲的老年人站出來回答道:“小人李平年紀最大,時年46歲。”
看著這個嚴重衰老的匠人,劉據歎了一口氣說道:“今後你就是你們這些工匠的領頭人。我交給你們的事情由你具體安排。有什麼要求可找張煥。”張煥是劉據的貼身太監,也是東宮內侍總管,今年快四十歲了。然後,劉據吩咐張煥照顧好這些工匠,工匠們的要求盡量予以滿足。有什麼困難找他。
緊接著,劉據布置下了兩大任務。
首要任務是打製新的騎兵武器。主要包括蒙古騎兵馬刀、複合騎弓、重騎兵人馬鎧、改良斬馬刀。
現在漢朝的騎兵主要武器是環首刀、馬槊、弩。環首刀刀體是細長型,多為直脊直刃,刀柄和刀身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也無護格。刀柄多用木片相夾,外麵纏以粗繩.便於持握。同劍相比。環首刀一麵有刃,另一麵為厚實的刀脊,因而比兩麵刃的劍更適於騎兵衝擊時斬劈。漢代的造刀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三十煉、五十煉甚至百煉鋼刀。即以含碳量較高的炒鋼為原料,經過三十、五十、乃至上百次的折疊鍛打而成。可是,環首刀對於騎兵作戰還不是最合適的短兵器。所以,劉據直接讓工匠們打製後世蒙古騎兵用的的馬刀,他畫圖並詳細說明了蒙古騎兵用馬刀的外形和特點以及打製關鍵。蒙古騎兵騎兵所用之刀已是彎曲形,一改我國自漢唐以來刀身平直的傳統、彎刀質心遠離刀柄,極大地增加了刀在奔馳狀態時的殺傷力。蒙古騎兵用馬刀的這種特點在彈性大、韌度高的鋼刀身上表現尤為顯著。劉據讓人打的刀也不是完全照搬蒙古騎兵馬刀,他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六五式騎兵軍刀改直刀柄為內有皮指掛革的護圈式刀柄。
複合騎弓和重騎兵人馬鎧就不用說了。斬馬刀則是假托改良斬馬劍,而直接將唐朝陌刀直刀改彎刀,雙刃改單刃,並加長刀柄加厚刀背。
因為,此時的鐵質武器材質含碳較多易斷裂。所以,劉據讓工匠打製新式兵器的同時開始摸索灌鋼法。他給工匠描述了灌鋼法操作原理和方法,即先把生鐵熔化,澆灌到熟鐵,再增加熟鐵的含碳量成鋼,然後分別用牲畜的尿和脂肪淬火。牲畜尿中含有鹽分,淬火時比水冷卻快,淬火後的鋼質堅硬;用牲畜脂肪淬火時冷卻慢,因而鋼質柔韌。經過這兩種淬火處理後的刀,可“斬甲過三十紮”,刀刃鋒利程度和韌性都得以提高。劉據計劃以後用灌鋼法代替百煉法,打製兵器和其他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