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更多的是向往;年紀大了,便多了些懷念。懷念舊時光,懷念純真的友誼,甚至懷念一次簡單、樸素的飯菜。有人說,懷舊是一種病;從塵埃裏的舊物到物非人非的場景,從點點滴滴的記憶到一個物件勾起成長的記憶。或美好,或傷感,但總是無比真實和鮮活。誰又能說,每一個人的舊時光,沒有我們內心深處最深的感動呢?這或許就是懷舊散文一直占據著散文很大一塊市場的緣故吧?
作為一個生長於506070甚至80後的人,經曆的事情太多,社會變化甚大,如今已進入懷舊的時光。讀朱春暉先生《汝城記憶:我的半邊街情結》便生出許多同感,也就是現在很多人所說的代入感吧?
文章以白描的手法寫了作者在汝城一個叫做半邊街的地方生活的兩年的故事,可以說是苦甜參半,但令人遐想。
半邊街、老屋。雖沒有去過,但通過作者的描寫,讓我們的想象力得到放飛,我們可能會想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翠翠居住的吊腳樓,也可能會想到古老的鳳凰城那些特色的建築。半邊街、老屋,在文人的想象裏,都充滿了詩的元素,都是彌漫著詩意的。何況,那兒還住著一對新婚不久的夫婦和一個六七個月咿牙學語的小家夥?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一個正當而立之年的年輕人,因工作調動,住到了這麼一個叫做半邊街的地方,小夫妻帶著一個愛情的結晶——小女兒。我們似乎聽到了孩子的哭鬧,夫妻的歡悅,聞見了柴米油鹽的味道,望見了一對年輕人旺盛的生命力和他們茁壯的理想。當然,還有他們初為人父人母的無奈和張惶。或許還有著對經濟收入的不滿足和對大都市的無限向往,但這一切都掩不住他們的幸福。因為他們年輕,因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對於讀者而言,也是一種向往。特別是現在的人想起來,那可是神仙去處呢。
作者從實處著筆,點出時間、地點,甚至還穿插了女兒四十和電視裏的建黨百年的慶祝活動,把時空拉開,一張一馳,然後不緊不慢,仿佛端上一杯茶,開始講敘那個在他記憶中深深烙著印記的地方和兩年美好時光的點點滴滴。
第二部分的信息量非常大。給我們展現和介紹了半邊街的結構和曆史傳承。讓我們知道原來這個半邊街是大有來曆的。一是曆史悠久。它地處文塔旁邊,是唐朝之後汝城縣城建城後一條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而對半邊街的名稱的由來和前世今生,作者用幾筆就給我做了個明確的描述: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一邊是店鋪,一麵臨江,千百年來這條街一直被形象地稱為半邊街,上世紀六十年代地名規範化時,更名為“中大街”,而老汝城人仍然習慣了叫半邊街。如果說,在汝城這千年古城以文塔為中心的話,則這排老屋為圓心就是老縣城的心髒地帶。
這麼牛皮的半邊街有什麼好玩的?作者相繼介紹了酒廠和衛生院。順帶通過酒客,對市井百態作了一番掃描。通過衛生院又引出一位有故事也有趣味的“花臉醫師”,以及他的故事。從花臉醫生可笑的醫術,又引出了兒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驚險經曆。好像我們不是在讀一篇隨記散文,而是在讀人生故事,傳奇小說。故事可還沒完,隨後,通過對派出所的介紹,引出小偷這一自古就有的產物,把妻子新做的褲子被偷的趣事也提了一筆,給文章添了許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