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遙望半邊街,那些存放在記憶裏的青春(2 / 2)

通過派出所旁邊的百貨商店曆史的描述,把筆觸深入到更遠的空間。原來百貨商店的前身曾是“名為‘星光書店’的書屋,據說,這是大革命時期中共汝城地下黨組織最早的秘密據點,1926年在這裏成立了中共汝城縣特別支部,領導汝城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警察局臥榻之側虎踞龍盤,最危險的地方反而是最安全。”短短的一段文字,讓我們的思緒延伸到戰火紛飛的年代,為這個半邊街增加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到這兒,作者輕輕一收筆,恍如從沉醉中醒過來,感歎時代變遷:文塔卻曆經14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巍巍屹立於壽江河畔,年複一年地迎著日升送走日落。這些物事,喚醒作者四十年前深眠的記憶。

是些什麼記憶?除了美好的不便言說的,當然也有一些生活中的瑣碎。第三部分作者用較大的篇幅描寫當時的居住環境和與四害(蚊子、蟑螂、蜈蚣、老鼠)鬥爭的過程。作者寫的很有情趣,看來,過去了多年之後,那些成了故事的傷透腦筋的煩事兒倒成了一種有趣的回憶了。時間,真是個好東西。

更富情趣的應該是第四部分關於“四家巷”的描述。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雖然物質生活相對貧貧乏,但鄰裏關係非常融洽的時代,作者對那種美好關係的描寫親切生動,讓人心生向往。讓我們這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想起一個村子的人一起看電視的壯觀的快樂,那樣美好的時光又怎麼不令人懷想和懷念呢?

文章似乎在這兒要結束了,但作者在下麵的故事裏又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生活場景。有菜市場的熱鬧喧嘩,當地小吃的誘惑,也有洗衣時摸魚的快樂,作者通過對壽江的感歎,有一種對環境被破壞的憂慮,更有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濃墨一筆,一位滿載著中華女性忠厚淳樸、勤勞善良美德的“娘娘”似乎從山野裏,從半邊街緩緩走到讀者麵前。作者用幾個簡單的畫麵,如素描般寫出了“娘娘”剛進城時的憨厚可愛和麵對全新的生活手足無措的樣子。

“不會換煤球,把紅煤球壓上麵,黑煤球放下麵,不會煮奶粉,奶粉煮沸時措手無策把爐火澆滅。來家裏的第一個晚上,由於在農村沒使用過電燈,就寢時,拉線開關被她扯斷了,燈熄不了,她搬張凳子,站在凳子上對著燈泡使勁地吹啊吹啊,吹了半個晚上。”這樣的場景,令人忍俊不禁。

有人說,懷舊是一塊青青的鵝卵石,歲月,不曾猶豫,不複溫情,將這青澀和棱角,細細打磨成圓潤而略帶滑膩。宋春暉先生這篇以敘事為主的散文,如一杯茶,令人凝想;也如一枚橄欖,含在嘴裏,盡是故鄉故園的味道,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