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讀書
房間雖小,圖書不可少。滋潤心田不長草,感念時光美好。
千卷傳媒先行,讀書萬卷通神。若是喜歡塗鴉,助你著作等身。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這是一個追求成功者的決心。也是一個有夢想者實現夢想的最美好的途徑。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一個讀書人的自信和美好。
讀書,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非常崇尚的一件事。從古代從小必讀《弟子規》《三字經》到現代社會天價幼教的繁榮,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中國人的潛意識裏,家裏經濟狀況好的人要讀書,叫做沿襲書香門弟;尋常百姓家的孩子更要讀書,叫做知識改變命運。因為在中國,孔聖人作為一代牛人,關於讀書說過一句令世人大跌眼鏡的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的這種另類表達傷害了很多人,認為他瞧不起其他行業的人。但從內心裏,還是有很多人認可這句話的。個人認為,孔夫子說這句話其實是沒有惡訣的,他隻是告訴世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讀書才是最美好、最高雅的事情。
另一個更坦然、更露骨的說法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千百年來,一直為讀書人津津樂道。古人甚至還有“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兒孫夜讀書”“有書不讀子孫愚”的說法。可見,在古代,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把讀書看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時代變了,說法也換了。你不妨聽聽現在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句話: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雖然現代人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甚至說這句的意思未必是人們所理解的意思,但至少告訴我們教育的重要,讀書的重要。
縱觀中國大多數的家長,他們窮其一生,節衣縮食,省吃儉用,都是為了能讓孩子讀個好的學校,再苦難的家庭也不願自己的孩子失了學業,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說,中國人對子女讀書的執著與投資,可以排在世界第一。
對於富人,雖然擁有了巨大財富,但最終他們相信,“富貴如浮雲”,待世間繁華落幕,隻有在書中才能求得片刻安寧。因為那裏遠離喧囂吵鬧,是最為純潔的淨土;
而對於窮人家的孩子,隻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敗了,可以重新崛起,贏了可以續寫輝煌。偏偏,當代國人漸漸成了一個忽視閱讀的群體。
曾幾何時,人們開始輕視知識,金錢至上。
讀書變得勢利而且功利,讀書在世人眼中,似乎成了獲取金錢的方式之一而已。
據幾年前的統計,中國人的閱讀量被遠遠的拋在了世界各個國家的後麵:中國人每年讀書平均數才二三本,而部分國家人均最高達到了六十本。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什麼今天大家重視孩子讀書而又輕視閱讀呢?其實,這是因為人們把讀書功利化了,把讀書狹隘化了,忘記了讀書最重要的是心靈愉悅。人們為了賺錢,為了娛樂,沒有了讀書的時間。
古人說,開卷有益。其實,讀書最重要的是喜歡。就像吃飯,不隻是白米飯身體需要,五穀雜糧也同樣需要。所以,閑情逸致也是讀書的一種需求,愉悅心靈才是讀書最重要的目的。 在中國曆史上,幾乎所有偉大的人物都是重視讀書的。近代偉人毛教員就是一個愛讀書會讀書視書如命的典範,他一生書不離手,直到生命的終點。讀書已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開發智慧、滋養浩然之氣,民族複興,離不開文化的複興和國學精髓的傳承。於是,全民閱讀再次成為一個被重視的話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要完成這一偉大使命,唯有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作為湖南人,讀書更講究有用,叫做學以致用。這和五百年前“大帥哥”王陽明提出的讀書觀點不謀而合:知行合一。
十年磨一劍。從快樂書香到千卷文化,以書為緣,十幾年來隻做三件事:編書,讀書,贈書,一直走在這條崎嶇而灑滿書香的路上。始終倡導快樂寫作,快樂閱讀,為每一個熱愛寫作的人出好書;為每一個熱愛閱讀的編好書,為每一個需要的偏遠山區和災區的孩子贈送好書。
千卷文化在偌大的中國可能算不上一個起眼的機構,但一直以來,它以傳播先進文化、倡導快樂人生為理念,以弘揚文學藝術、培育文藝新人、促進社團健康發展、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為己任,在為全省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鼓與呼,共同繁榮湖南校園文學藝術的同時,麵向社會走專業策劃、編輯印刷之路,打造文藝精品從未懈怠,成為了全省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