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豐台地名的由來及演變,何為豐台(1 / 2)

豐台區作為北京市的城六區之一,坐落在北京市的南部。它的東麵與朝陽區緊密相鄰,北麵與東城區、西城區、海澱區、石景山區相互接壤,西北麵與門頭溝區相鄰,西南麵與房山區相鄰,東南麵與大興區相鄰。豐台區的東西長度為35.3公裏,南北寬度為15公裏,總麵積達到306平方公裏。

在商、周時代,豐台地區還是古北京--薊城的郊野。西周時期,這裏屬於薊國,春秋戰國時期則屬於燕國。秦朝時期,這裏設置了薊縣,其治所在陰鄉城,大致位於今天的豐台鎮南葆一帶。 到了西漢時期,設置了陰鄉縣,縣治就位於今天的豐台鎮南,但在東漢時期,陰鄉縣被撤銷並入前縣。 到了唐代,薊縣的西界為幽都縣。如今豐台區的中部(盧溝橋鄉和花鄉)屬於幽都縣,而東部(南苑鄉)則屬於薊縣。 進入遼代,薊縣被改為薊北縣,後來又將幽都、薊北改為宛平和析津;金朝時則把析津改為大興,使得今天的右安門以東的南苑鄉地區都屬於大興縣,西部北宮村以南屬於良鄉縣,中間的大部分都歸宛平縣管轄。 在明朝時期,南苑鄉屬於大興縣,王佐鄉北部及大灰廠一帶屬於房山縣,王莊--怪村以南屬於良鄉縣;然而到了清代,這裏被稱為豐台鎮,鎮東、大紅門以北被劃為城屬區。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52年,才撤銷宛平縣,成立了豐台區,“豐台”這個名稱也因清代豐台鎮而得名。

談及“豐台”這一名稱的起源,長久以來並未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史學界對此爭論不休,分歧之大,令人瞠目結舌。清代編纂的《日下舊聞考》一書,關於“豐台”二字的由來,竟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解釋。

說法一:朱彝尊版本

這一種說法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源自清代學者朱彝尊的深入研究。據說,這位朱翰林是清康熙年間的傑出文人,曾陪伴君王研讀經書。在他的獨特見解中,“豐台”乃是一個簡稱,它的全稱是“金中都豐宜門外拜郊台”。

談及金中都,那是八百多年前,大金國的首府,也是北京地區首個承載國家之重的都城。其遺址大致位於現今的西南二環附近,麵積相較於後來的元大都顯得緊湊許多。而豐宜門,金中都的南城門,據推測大致位於現今的菜戶營橋附近,猶如一座宏偉的門戶,迎接八方來客。 出豐宜門向南行八裏,就會到達拜郊台。在古代,提及某某台,通常意味著這座建築非比尋常。比如紂王建造的露台、曹操建立的銅雀台,都是曆史長河中的獨特地標。而拜郊台,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由當時的皇帝親自下令修建的,主要目的是祭天。這便是皇帝向老天爺彙報工作的神聖之地,其重要性相當於明代的天壇。 說完豐宜門和拜郊台這兩個建築物,相信大家心中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