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者之間的廣大區域,按照朱彝尊的說法,應被稱為“豐台”,這是豐宜門和拜郊台的縮寫合並。這便是“豐台”名稱的由來,充滿了曆史文化氣息和獨特的傳奇色彩。
說法二:朱昆田版本
清代學者朱彝尊認為,豐台的名字是“豐宜門外拜郊台”的簡稱,然而,有一個人卻提出了異議,而且這個人和朱彝尊的關係還非同一般,他就是朱彝尊的親生兒子——朱昆田。朱昆田經過自己的實地調研,徹底的否定了自己父親朱彝尊的觀點。
他認為,豐台二字來源於一座私人花園的名字,而這座私人花園的名字叫做——“遠風台”。這麼一說,您明白了吧,這“遠風台”和“豐台”從字麵上和發音上確實很接近了,雖然這兩個“風(豐)”字音同字不同,可豐台一詞的說法卻已經出現了。 從這一點上看,朱昆田的說法還真比他父親朱彝尊的說法來得更直接一些。經過朱昆田的調查,發現這遠風台可不是一座一般的建築,在金代,提起遠風台,金中都的人是沒有不知道的 。
想當年,這遠風台那可是中都城外最著名的私人會所,據說當時的王公大臣,才子佳人們都把能在這開party當成最有麵子的事,至於原因嘛,除了遠風台的建築風格時尚,也許還和周圍的優美環境有關,據史料記載,當年的遠風台就在現如今的豐台區草橋一帶,當年這一帶小橋流水,芳草萋萋,按現在的說法,那是絕對的生態,絕對的氧吧。所以當時的草橋一帶又被稱為“小江南”。而遠風台自然就是這一地區的地標性建築。
說法三:於敏中版本
提出這第三種說法的人,叫作於敏中。當談及於敏中之時,我們必然要提及一本書,那便是赫赫有名的《日下舊聞考》。對於常常翻閱古籍的朋友來說,此書無疑如雷貫耳。它不僅在清代編纂,更是四庫全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博采了北京地區所有的文字記載,猶如一部包羅萬象的北京曆史百科全書。而於敏中,便是當年《日下舊聞考》的負責人。
在《日下舊聞考》第90卷中,於敏中曾闡述過一個關於豐台二字由來的觀點。他指出,“豐蓋取蕃廡之義,台則指亭台而言。”也就是說,豐台的“豐”指的是該地植物茂盛的景象,而“台”則指的是亭台樓閣。於敏中的觀點是,豐台這一名稱的形成,實際上是對這一地區獨特自然環境的寫照。 然而,相比於朱家父子的觀點,於敏中的解釋似乎略顯勉強。既沒有找到明確的典故出處,也無法提供強有力的物證。
如果不是因為他在《日下舊聞考》中的權威地位,恐怕這種說法很難會被四庫全書所收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