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翡翠王者(1 / 2)

騰衝是離緬甸不遠的一個小鎮,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翡翠文化源遠流長。騰衝與世界著名的翡翠優質礦床所在地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達近一百五十公裏。早在宋元時期,騰衝就首開中國翡翠加工業的先河,成為西南第一通商口岸。上世紀六十年代,騰衝是緬甸翡翠及其毛料的最大集散地、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也是全國翡翠毛料唯一的緬甸進口通道。曾吸引了上海、北京、揚州等地玉石業的能工巧匠、富商巨賈紛至遝來,贏得了翡翠城的美譽。

可是好景不長,緬甸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對翡翠貿易進行了國家管製,嚴禁私人進行翡翠原石的交易,之後又將翡翠及其毛料交易中心逐漸轉入了緬甸國內。因此騰衝的翡翠市場也開始衰落。1981年隨著邊境貿易的恢複,騰衝和緬甸密支那地區鐵路的修複通車,使騰衝玉石業得以恢複。1996年騰衝邊貿玉石的進口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頂峰,相當於當時全國進口量的百分之七十。

十九紀三十年代,英國人美特福遊騰衝時曾記敘了玉石加工的情景:

“某長街為玉石行所開,玉石晝夜琢磨不輟,餘等深夜過之,猶聞蹈轉轉床聲達於百葉窗外。”

可見當時玉石加工業的繁忙。據騰衝縣誌記載,當時“寶貨行者有十四家,解玉行有三十三家,玉膽眼匠有二十七家,玉細花匠二十二家,玉片貨匠三十七家。”那騰衝縣城有玉石工匠超過三千人,形成幾條專業化的街道。現在騰衝城到處大興土木建築高樓大廈。凡是動遷人家必定先在自己家裏像挖露天煤礦一樣開挖一遍,往往會挖出當年廢棄的殘玉件、翡翠邊角料,以及當時認為低檔的翡翠,現在可值錢了。當時流傳一句話“騰衝有文盲,但沒有石盲”。

現在盡管騰衝玉石業有了恢複,但是鼎盛時期已過,怎麼也恢複不到當年的盛況,甚至還趕不上位於騰衝西南的盈江,因為那裏離緬甸更近。

早晨石峰被走廊裏的人聲驚醒,看來頭一次來騰衝的人真不少,但是看來他們比石峰更沉不住氣,早已起來洗、漱。飯後六人乘兩輛出租車趕赴玉石街。

眼前的一切都讓石峰興奮:人群熙熙攘攘,道路兩旁布滿了遮陽擋雨的塑料瓦大棚,棚下滿是一堆一堆的毛料,商販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和農貿市場也沒有多大區別。

這麼多毛料啊,太好了,哪像揚州還得找毛料。

看到眼前的景象,正想大展身手的石峰又感到一片茫然。人這麼多,人擠人,人壓人,這六個人不走丟都難,還怎麼挑選毛料?

兩夥六個人都為難了:一起選毛料,人有點兒多,在如潮的人流中實在不方便;分開走吧。自然是揚州一夥,杭州一夥了,那樣的話揚州一夥明顯偏弱。起碼除了石峰之外,五個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即使是石峰也覺得好容易遇見了田師傅這樣的大行家,正是向專家學習的好機會,哪能輕易放過,自然十分想和田師傅在一起,不願意兩夥人分開。

杭州人不好意思說分開走,那不是太嫌棄揚州人了嗎?揚州人也不好意思說合在一起走,那不太拖累杭州人了嗎?

可是兩夥一起走,這個提議誰來說呢?大家自然把目光投向了朱玉潤,她可是兩夥人的紐帶呀,她對兩夥人都熟悉,她說話最合適。朱玉潤眼珠一轉,笑著說:

“童老板,我們三個人就我來過這裏,他們倆都沒見識過真正的毛料市場,我看上午十點之前我們在一起,你們帶著我們,十點以後再分開走,不知這樣好不好?”

童老板笑著說:“我也是這麼想的,咱們先一起走吧。”

大家皆大歡喜了。梅雪挽住了朱玉潤的胳膊,大衛幫童老板提手裏的包兒,石峰也靠近了田師傅求教道:

“田師傅,我正要向您請教,咱們選毛料最先注意的是什麼?”

“最先注意的是通過毛料的外在表現,確定它出於哪個場口,也就是說:‘賭石要先看場口’。”

這時他們來到了一個毛料攤前,毛料販子一見六個人有兩個是絕色美女,男人們都氣概不凡,急忙上前接待。田師傅隻顧尋找可以做教材的毛料,石峰隻好上前招呼說:

“老板,我們隨便看看,有合適的,我們再招呼你。”

毛料販子說:

“各位老板請隨便挑,有看上眼的咱們再細談。”

六個人兩兩配對挑,選毛料去了。田師傅找到了一個典型的毛料,忙招喚石峰過去。田師傅指著這塊毛料說:

“小石,你看這塊毛料是典型的烏蒙場區的黑烏砂玉,黑中帶灰,蟒帶上有鬆花,皮上有癬。現在帕敢老坑烏沙玉早已停產,所以這種烏沙玉非常受歡迎。你說這塊料咱們買不買?”

石峰按常規賭石能力當然不行,但是他有異能,於是他放出異能,發現裏麵隻有一塊很小而質量又不高的翡翠。心想這塊毛料表皮表現得這麼好,價錢肯定不能低,要是買了準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