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2)

第十章從武漢城裏回到營地,何書俊在心裏的感慨在看到他的兵後又丟回了城裏,雖然陳凡以維護駐地秩序的理由沒隨何書俊他們進城,但所謂的秩序好像並沒有因為陳凡的留下來而建立。

散漫的士兵在駐地旁的幾個破屋裏擲著骰子,他們現在覺得從霍山撤到武漢城外那就是從地獄來到天堂,沒有人關心日軍到底打到哪裏了。何書俊對於城裏和城外期盼者與被期盼者的態度而感到無奈,他們的散漫也許不是與生俱來的,但現在卻和他們形影相隨如此的不離不棄。

何書俊在來到抗戰時期的這段日子裏,他曾不止一次的告訴自己,也許他並不能改變曆史,但他願意隨著曆史的做它其中的一個推動者。他想有自己的部隊,讓他們和他一樣有信仰有魂兒,能隨他慷慨赴死,一起肝膽相照。

日軍的進攻在他們之中並沒有太大的影響,隨著日軍的不斷進攻,前方的將士且戰且退的向武漢退卻,何書俊為了加強士兵的素質他和陳凡製定了一係列的訓練計劃,首先需要加強的就是士兵的體能,他在大熱天裏親自督促士兵們的體能訓練,每天的負重越野是必不可少的,散兵作戰的隊形和戰術,射擊的精度,最重要的是拚刺的技術。

為了提高士兵的白刃戰的能力,他在隊伍中找到了曾服役於西北軍中的張盛奎,因為他隨身背著的一把大刀,大家都的稱它刀奎,西北軍早年人多槍少,馮玉祥就給每人配了一把大刀,並聘親武術師傅教士兵刀法。雖然現在的戰爭已經退出了冷兵器時代,但在實際戰爭中白刃戰的傷亡比一般戰爭的傷亡要小,對於敵人抵抗意識的摧毀也更大,這就是為什麼日軍要宣揚武士道精神的一個原因。在日軍的衝鋒中,一定距離的對射中國軍隊還能保持抵抗意識,但麵對麵的白刃戰中,中國軍隊顯然占不到任何優勢,所以為什麼日軍在攻入中國軍隊的陣地後,中國軍隊馬上就陷入了潰敗之中,而日軍就是利用在這一點在抗戰初期幾乎沒輸掉一場白刃戰,除了在喜峰口戰役中遇到了29軍大刀隊。這也更加讓日軍崇尚在攻入國軍陣地後馬上退子彈拚刺刀。

刀奎在何書俊的指示下開始訓練了一支由五十人組成的打到隊,刀由白啟龍按西北軍的刀在城裏鐵匠鋪裏定製。但人家聽說是殺鬼子用的,就白送了不要錢。

何書俊的士兵在城外的訓練吸引了旁邊的友軍的圍觀,和城裏市民的好奇。並不斷有學生和市民組織的慰問隊來探望他們。麵對頻繁探望的人們,這些平時散漫無序的兵痞,在眾人的崇拜眼光裏找到了他們丟失已久的自尊,他們竭力為了想讓自己在眾人眼裏顯得高大,就在訓練場上不斷認真的表現,不管是礙於他們找到的一點自尊還是何書俊和陳凡不斷的鼓勵,他們已經不再像原來那樣渾渾噩噩的度日,他們要做武漢人民眼中的衛國英雄。死沉的他們中也爆發了壯懷激烈。

何書俊也在逐漸秣兵曆馬的部隊中找到了信心,他現在需要的是對他和他的士兵們的一次變現,也就是與日軍的一次戰鬥。

前線的戰事不容樂觀,安慶、馬當要塞、田家鎮、浠水的相繼失陷,國軍一再向南敗退。不得不讓國民政府的最高統帥蔣中正先生起了放棄武漢的念頭,為了使軍政機關擁有足夠的時間退出武漢,準備留在武漢外圍做抵抗的部隊也派到了前線,何書俊和他的團也被送到了前線。兩個月的休整和訓練使何團的士氣大振,臨走時在武漢人民的要求下。上麵從武漢庫存的武器中撥出了一部分給何團換了裝備,換裝後的何團的火力是原先的兩倍多,重機槍增至十二挺,輕機槍增值二十六挺,火炮加上之前搶的竹野聯隊的足足抵得上一個師的炮火力量。

何書俊帶著武漢人民的期望率著他的團開赴了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