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的硝煙還未散盡,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血腥味和焦臭味,傷兵哀嚎的聲音遠遠傳遍遼河兩岸,懇求著同袍將他們救走,但卻沒人理會他們。
蕎麥山、晾甲山等地的山腳下活動著一些大熙的戰士,將山下大熙軍戰士的屍體和傷員救回山上,清軍撤退之時已經盡量將清軍的屍體和傷員帶走了,但他們撤退得匆忙,還有不少傷重昏迷的清兵兵卒遺留在山腳下,大熙軍便將他們也一起救了回去,給予治療包紮然後再用擔架抬著送下山去。
清軍並不缺少軍醫,但他們從來隻會為那些甲兵和軍官服務,充作炮灰的餘丁和包衣大多隻能自生自滅,但他們的人數卻是最多的,一旦將他們的士氣打擊到低穀,讓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敢再上場作戰,讓清軍不得不拿寶貴的甲兵充當炮灰,即便清軍最終得勝,也再也沒有持續作戰的能力了。
但清軍又不能放著這些傷員不管,大熙將他們都救治包紮好了送到山腳,清軍反倒看著這些同袍去死,看在軍將眼中會是個什麼樣子?莫說那些包衣餘丁了,即便是精銳的甲兵甲騎恐怕都會兔死狐悲、再也不肯用心作戰。
所以清軍派了一些包衣來抬這些傷員,那些包衣顫顫巍巍、擔驚受怕的來到山腳下,沒有遭到大熙軍的攻擊,反倒從那些傷員附近撿到不少大熙軍故意扔下的卷煙。
這些卷煙煙盒上都印著勸降的話語,那些餘丁包衣大多不識字,但卷煙在清軍之中卻是比糧食還珍貴的奢侈品,這些餘丁包衣自然不會浪費這發財的機會,都偷偷私藏起來。
這些卷煙流入清軍營地之中,自然會有識字的有心人“讀懂”煙盒上的道理。
清軍似乎是不想被大熙壓下一頭,也放還了幾個戰鬥中被捉去的大熙軍傷員,雙方頗有默契的看著對方各自將傷員和屍體領走。
多鐸在望遠鏡裏將這般“和諧”得場景看得一清二楚,牙齒都差點咬碎,他知道這是大熙軍的攻心之計,但他卻毫無辦法,清軍今日這場大規模的進攻不僅在蕎麥山受挫,晾甲山、雙龍山和歡喜山的攻勢同樣不理想。
清軍在雙龍山仰攻一日,槍炮齊施、猛然進戰,而大熙軍則依托工事、槍炮如雨,馬光輝部死傷慘重,被迫退回二台子,隻以火炮與雙龍山上的大熙軍對炮互轟。
歡喜山的戰鬥倒還有些成果,張大猷突破了大熙軍的第一道防線,但大熙軍在第二道防線後投擲炸藥包、亂射火箭彈,又縱兵反撲,張大猷抵擋不住,隻能放棄到手的陣地退回。
在晾甲山的戰鬥更是稱得上一場失敗,劉澤清所部不少是吳三桂的舊部,吳三桂“提拔”之後,劉澤清才空降來統領他們,不僅是將官,許多兵卒對劉澤清心中也藏著不滿。
劉澤清對其部控製力薄弱,便用了最蠢笨的辦法以維持作戰之時的組織度——將各部排列成一個個整齊的方陣向著晾甲山推進,每前進一段距離還要停下來整隊,以此保證軍隊在行進和作戰過程中不會不戰自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