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未婚妻?背景?******
門當戶對,這個觀念無論古今都有其廣闊的生存土壤。有人將其奉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而頂禮膜拜,而另外有些人則將其視為糟粕,對其進行百般咒罵、口誅筆伐。
估且不論這其中孰是孰非,當然辯論雙方為了證明各自所堅守的陣營及理念正確,可以舉出百千個例子,我相信這些例子的真實性,但這並不能說明我就同意其中某個論點。
這麼說可能會造成別人的誤解,認為我有混淆視聽之嫌,懷疑我腦子不好使的可能也有。當然我不介意。
在很多人看來,對於開頭的觀點,隻有兩種結果,要麼你就讚成,要麼你就反對,很多人也會這樣問我:你的意見呢?是認為門當戶對正確或是門當戶對錯誤?這種質問可以理直氣壯,就如同當初許多科學家質問愛因斯坦究竟讚成光是粒還是波一樣。
我認為門當戶對不對,當然也不完全錯。愛因斯坦對別人所問的回答也是如此:為什麼一定要是粒或是一定是波呢?為什麼不是既是粒又是波呢?這世界喜歡矛盾。
無可否認,相同的生活、教育、時代背景、倫理、道德等因素,會使人們在相處時、或是看待同一問題時更容易彼此理解,或者說更容易彼此接受,至少不排斥。而過大的差異會讓人無論是感觀認識還是生活習性都有太多的不同,而這不同就會造成許多不確定的隱患,因此被誤解的大有人在,而誤解或彼此的不信任如得不到及時和正當的排解糾正就會造成衝突甚至敵對。
而以上這些就是衝突的根源所在,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姻緣,大抵如此。
一個*穆斯林嫁給一個吃豬肉的漢人會因民族特性的差異造成諸多生活上的不便,當然這不是不可克服的,但克服不了的也不少;一個高級知識份子和一個文盲結合,或是身份高貴的公主下嫁平民小夥,主題是浪漫,但結局並非都是完滿。
囉嗦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一點,門當戶對是依人而異,與時俱進的。依據不同的人要講不同的門當戶對,墨守陳規一成不變多半會適得其反,下場淒慘。而拋開具體的人去討論這個命題同樣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結果。
同堅持門當戶對這個觀點的人堅持,同不在乎這個觀點的人可以放棄堅持。當然即使同一個人,因生活背景或是社會地位的變更,其所堅持論點前後也可能會有改變。
所以,這是一個相當複雜難解的命題,如果不豁達或是淡然一些很可能造成如電腦程序一樣的死循環,正因為如此難解,所以才變為一個好似千年無解的方程。
我並不需要解方程,但我一樣很為難,聽了程宇的話之後。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具體小到什麼程度,我現在還沒有時間去求證,當然如果各位有興趣、我也可以在這些麻煩事了結之後、在我多方求證下給各位一個明確答複,總之就是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親母親給我訂了一門娃娃親,他們看中了張重的二閨女張千千,很是喜歡,於是在雙方都同意之後、這個當時還在吃奶的小女娃就成了他們的兒媳婦,也就是我未過門的老婆。
(當然,當時雙方隻是口頭約定,沒有形成婚約,隻是交換了信物,這也就使得後來張家悔婚成為可能。)
我後來左思右想,可能這事多半是我父親的主意,我母親隻不過是被動接受而已。而我父親這個決定的背後,其實是對門當戶對的一種無聲反抗。
我父親娶我母親時雖然還有身份,但遠遠不能同當紅的國公爺相提並論,我外公是萊國成公杜如晦,官至司空,無論爵位還是官職,我家都比不了。
可能是出於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因為在我父親看來,取個名門望族的女子雖然有可能光大門媚(更多的是麵子),受世人羨慕尊敬,然而真實的生活是要當事人自己去過的,別人的羨慕當不了飯吃,舒不舒服幸不幸福隻有自己清楚,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估計我母親的身份給父親帶來的壓力不是一丁點,畢竟我爺爺隻是一個侯爺,而且已經閑置在家務農,雖然是我爺爺自己請辭的,但世人眼中可不這樣看,他們隻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權勢,而權勢又會反映到氣勢上,雖然不一定都是刻意為之,但無論你怎麼低調,你真實的身份在那擺著,你再低調也會給人以無形的壓力,而我父親就因此感覺到了我母親的身份帶給他的壓力,而且不是一點點的壓力,至於他是怎麼處理這種壓力的,我不得而知,據傳我父母相對來說還算恩愛,比如給我訂娃娃親,雖然我母親曾經反對,說要給我找個門當戶對的世家之女,但在我父親三寸不爛之舌的勸說下最後也同意了,看來雖然母親比父親更有身份,但並沒有因此就蠻橫不尊重或是為難父親,兩人還是恩愛,更多的可能是父親心裏上感觸而已。有感於自己的遭遇,出於對兒子的愛,父親當然希望兒子不要步自己的後塵,所以對於我母親給我定名門之後的提議就否決了,於是,父親的好友,當時還隻是一個小吏的張重的二閨女就進入了父親的視線。加上當時這小娃娃確實很可愛,討人喜歡,我母親最終也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