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反盜版(1 / 2)

這是一個出版、印刷沒有任何法律約束的年代,更沒人理會知識產權。

韓氏《三國演義》的大火,雖然令韓健把投資到刊印上的錢收了回來,卻也沒給他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主要原因是,等他反應過來,準備多印兩版的時候,外麵《三國演義》的盜版和手抄版已經風行開來,市場利潤被攤薄。

盜版,需要排字或者刻板,需要有資金的不法商人去幹。而手抄本則投資低廉,隻要有一雙手,會寫字,那就足夠。

韓健雖然之後加印了兩版,無奈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更可甚的是,不但有不法商人在“盜版”,還有些精通曆史的大儒,幹一些“評注本”的無恥勾當,把韓氏《三國演義》中曆史典故用曆史的角度加以評述,然後堂而皇之地出版《評注三國演義》、《再評三國演義》,且市場反應熱烈,比韓健的原版《三國》都好賣。

一兩年時間,《三國》已經風行了整個大魏朝,到韓健手上的利潤卻隻有最初刊書的那一點。

《三國》的風行,不但沒給韓健帶來經濟上的效益,連名譽也沒帶來一點。主要因為韓健當初作書的時候太“實誠”,非要署上“羅貫中”的名,後來各種評注本,那些沽名釣譽的人更是聲稱他們就是“羅貫中”,而把自己的名字署在評注本三國的扉頁上。對於這些伎倆,韓健已經見怪不怪了。

韓健從最初的鬱悶,到逐漸看開,到最後權當看了一場戲。反正他當初寫三國就是為了玩,能不能賺錢是其次,王府又不缺那一點。而名得的多,會令京城那些達官貴人去注意,那他就離死更近了一步。

當個紈絝的小郡王,才能維護他的職業操守。

初時隻是有些不甘心,後來韓健某次拿著畫筆在那無所事事地寫寫畫畫,突然一個點子在他頭腦了誕生了。

“靠。你們跟老子玩盜版,這次就玩個你們盜不起的!”

當即,韓健找來炭筆,勾畫出連環畫版本《三國演義》的底本,時間倉促,他隻是完成了第一小部分。他準備出“連載”來吸引長期的讀者。

為了務求一炮把連環畫的名聲打響,他除了用之前刊印《三國》的錢收購了一個印刷鋪子,一邊刻板印刷,還把印刷鋪子定名為“三國書局”,找人在外宣傳,隻有“三國書局”印刷的連環畫才是正宗原版的。

一連兩個月的準備,新的《三國演義》連環畫第一集正式出版上市。

因為之前在各朝各代均未有連環畫性質的書籍出現,再加上《三國演義》本身已經積累了很高的人氣,《三國演義》連環畫一上市,便已經賣斷市。從最初的江都城,再到北方一些大中型城市,逐漸也有了連環畫的盜版,不過因為連環畫的盜版難度大,而韓健最初的準備工夫做的又很到位,使得他的第一版連環畫就已經賺的盆滿缽滿。

《三國演義》連環畫第一集名“桃園結義”,從劉、關、張三人結識,桃園結義為主要內容。而在第一集結尾,又露出第二集“董卓進京”的引子。可說是集故事性於懸念性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