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節(1 / 2)

這樣處理了審配袁紹似乎還不太滿意,他又轉而征求逢紀的意見,想聽聽他的意見。袁紹此舉頗有深意,因為逢紀也與審配一直不睦,沒想到逢紀的回答很出他的意料。逢紀說,審配“天性烈直”,他的一言一行都“慕古人之節”,像這樣一個人不會因為他的兩個兒子被曹軍抓了而做出“不義”的事情來,“公勿疑之”!

逢紀的回答聽起來很公正,與之前對田豐的進言判若兩人,那一次更像一個諂佞小人,這回則是一個謙謙君子,連袁紹都覺得出乎意料。他問道:“君不惡之邪?”你不是很討厭他嗎?請注意,袁紹這一問至少說明他對逢紀與審配之間的齷齪早就心知肚明。由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斷袁紹此時對審配已經起了殺心,所以他才會不征求別人的意見,單單來問與審配不睦的逢紀,大概就是想借逢紀的口說出這個“殺”字,以此來推脫“害賢”的名聲,就像殺掉田豐那樣。可是逢紀的回答太出乎他的意料了,因此摸不著頭腦的袁紹才會有此一問,卻不小心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

對於袁紹犯的這個低級錯誤,逢紀假裝沒看出來,繼續回答道,之前我們相爭的是個人私事,現在討論的是國家大事,不能混為一談。這番話確實說得大義凜然、擲地有聲,袁紹不住稱善,於是決定“不廢配”,雖然解除了審配的職務,但是並沒有一擼到底,還讓他協理冀州。盡管屬於降職使用,但審配既沒有下獄,也沒有被殺,比起田豐來他算幸運多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這件事中審配本來就沒有任何錯誤,甚至還為袁紹獻出了兩個兒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審配不但無過反而有功。隻不過那時的價值觀與今人不同,審配的兒子如果陣亡,或者被俘之後就被處決,那審配就是烈屬身份,誰也不會懷疑他對袁紹的忠誠,他的遭遇也就大不一樣了,可他的兒子隻是被俘,按照那時的觀念審配即使不是罪人,也成了不能被重用的不可靠分子,所以才會有人拿這件事大做文章。審配為了袁紹殫精竭慮,還搭上了兩個兒子,結果卻落得個如此下場,按說他應該怨恨袁紹才對,可從他後來的表現看,審配不但沒有怨言,還一如既往的忠於袁氏,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

剛剛我們分析,認為袁紹有殺審配之心,這都是以小人之心度之。不管怎麼說,審配最後得以不死,還躲過了牢獄之災,隻是被降職使用,這不能不說有逢紀的功勞,因此從那以後審配、逢紀放棄爭執,成了一對好朋友。如果繼續用小人的思維方式來推測,逢紀可太陰險了。他先是除掉了田豐,又拉攏了審配,在這些事情中他才是最大的受益者。田豐、審配在袁紹集團內的地位、聲望都高於逢紀,到了此時這兩個人一個被殺、一個成了逢紀的好友,這不能不說是逢紀的高明之處。當然了,這隻是以小人之心進行猜測,逢紀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由於史書記載太少無法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

袁紹手下大臣爭權,有才能的人不被重用。孫盛在評論這件事時認為“君貴審才,臣尚量主”,袁紹在“審才”上有欠缺,他的謀士比如田豐、沮授等卻不擅“量主”。田豐、沮授的才能可與張良、陳平有一拚,但卻選錯了“主”,尤其是田豐,“甘冒虎口以盡忠規”,明知袁紹是什麼樣的人,還不顧安危冒死進諫。但“諸侯之臣,義有去就”,就像《詩經》說的那樣“逝將去汝,適彼樂土”,就是說“諸侯之臣”可以選擇“有道”的主公,這從“義”上來說是可以的。大家對孫盛可能還不太熟悉,他是東晉著名的史學家,太原中郡人,就是今天的山西平遙古城。孫盛字安國,曾任長沙太守。他一生著作很多,但是流傳下來的卻很少。被裴鬆之頻頻引用的《魏氏春秋》就出自孫盛之手,另外還有《晉陽秋》等也是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