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二袁》這一章應該到此結束了,但又覺得應該交代一下袁紹的幾個兒子,還有一些人物也應該在這裏介紹一下,所以就占用幾節加以說明——因為我也不知道還能寫多久,還是先把要寫得都寫了吧。
袁紹臨終前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在他死後袁氏集團出現了權力真空,他的幾個兒子立刻掀起了權力爭奪戰。袁紹共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字顯思、次子袁熙字顯雍、小兒子袁尚字顯甫。這三個兒子裏麵,袁譚年紀最長,而且也很賢德,小兒子袁尚年紀小,但是容貌俊美,很得袁紹歡心。按照那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原則,袁譚應該毫無疑問地被確立為袁紹的繼承人。可袁紹偏心小兒子袁尚,認為他最像自己,而且他的夫人劉氏也很喜歡袁尚,多次在袁紹麵前說他的好處,極力慫恿袁紹立袁尚為嗣。袁紹本來也有此意,但由於那時嫡長子繼承製原則深入人心,很多大臣都反對他這樣做。如此一來,袁紹又拿不定主意了,也可能他覺得自己年紀並不大,用不著急於立嗣,所以這件事就拖了下來。可沒想到一拖就這麼久,直到袁紹病逝也沒解決,這也為袁氏集團日後的發展留下了隱患。
袁紹一死奪權大戰立刻展開,主角是袁譚和袁尚,次子袁熙隻是個配角,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三國誌》和《後漢書》的記載相近,都是把責任推給了那些大臣,似乎袁譚、袁尚隻是被動地卷入此事。按照史書的說法,逢紀和審配是一夥,看來當初逢紀在袁紹麵前為審配進的美言起了作用,不但保下了審配,還為自己結下了一個堅定的盟友和死黨,《後漢書》說這兩個人是袁尚那邊的,而且“宿以驕侈為譚所病”,袁譚看他倆別扭,但不是因為他倆的政治立場,而是因為這二人“驕侈”;當然,袁譚也有自己的人,辛評和郭圖就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主子之間不對付,手下人的關係也一定很緊張,辛評、郭圖與逢紀、審配勢若仇敵,都想除掉對方。袁紹沒來得及確立接班人就死掉了,按照常理,大家都覺得應該由長子袁譚來繼位。可逢紀、審配覺得不妥,如果袁譚得立,辛評、郭圖必然得勢,隻怕這二人不會放過自己,於是為了自身的安全,逢紀、審配決定擁立袁尚繼位。他們商量妥當之後,就“矯紹遺命”,偽造袁紹的遺命讓袁尚繼位了。但《三國誌》沒說逢紀、審配是“矯紹遺命”,隻說他們“緣紹素意”,也就是按照袁紹平時的意思擁立袁尚。不管怎麼說吧,反正袁尚是繼承了袁紹的大業,這樣一來,袁譚那裏當然不服,立刻采取反製措施,奪位大戰由此引發。
不明白史書為什麼要這樣寫,其實大家都清楚是誰在爭奪繼承權,這些大臣隻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如果袁譚、袁尚不同意,這些大臣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掀起爭權大戰。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曹操就是親眼看到了袁紹兒子間的骨肉相殘,也看到了袁譚、袁尚身邊人在這場爭鬥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深以為戒,所以他在確定曹丕為接班人後極力削弱曹丕競爭者的實力,甚至不惜殺掉曹植身邊最有影響力的大才子楊修,以此來避免骨肉相殘、被敵人從中漁利的悲劇。
袁紹生前曾以考察幾個兒子能力為名,把袁譚、袁熙外放為州牧,可偏偏把小兒子袁尚留在了身邊,其實此舉就足以說明他有意立袁尚為嗣,而不是袁譚。自從秦始皇把公子扶蘇放外任而被胡亥和趙高鑽了空子後,曆代帝王就很少把接班人往外派了。袁譚當時任青州刺史,等到他從青州大老遠趕回來時,袁尚已經“合法”地繼承了老爸袁紹的一切,袁譚隻有幹瞪眼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