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配聞知曹軍入城,立刻組織人馬展開巷戰,結果寡不敵眾,很快就戰敗被擒。關於審配被擒的細節《三國誌》和《後漢書》沒有記載,但是《山陽公載記》和《獻帝春秋》卻不約而同地記載審配兵敗後逃到一口井中藏了起來,可還是被曹軍發現並活捉了。這段記載在裴鬆之注解《三國誌》時被引用,但裴鬆之同時對該記載強烈鄙視,他認為審配是“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對袁氏忠貞不二,在袁尚敗局早露的情況下,如果他想為自己作打算,他有的是時間也有的是機會,不會事到臨頭才想苟免,弄得如此狼狽。裴鬆之還認為《山陽公載記》和《獻帝春秋》這樣的記載“寔史籍之罪人,達學之所不取者也”。
項非認為,審配是忠臣烈士,屬於正麵人物,按照史官傳統的“春秋筆法”,對這類人物的記載也多選用正麵、光輝的史料,對他們窘迫、狼狽時的遭遇一帶而過或者幹脆不記,這可能是多數史書沒有記載審配被擒經過的原因。同時,《山陽公載記》和《獻帝春秋》的記載幾乎一模一樣,所以這很可能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況。不過審配未必就是“藏”於井中以圖逃命,很可能是見大勢已去,自殺報主,結果投井未死,為曹兵所擒。以審配的一貫作風來看,這可能才是當時的實情。
當初袁譚與袁尚鬧翻,郭圖、辛評等人選擇了袁譚。在他們離開鄴城投奔袁譚的時候,包括郭圖、辛毗在內的多數人都把自己的家眷帶上了,隻有辛評沒來得及這樣做,於是他的家人立刻被捉進鄴城大牢。鄴城城破之時,審配在城東門組織抵抗,看著潮水般湧入的曹兵,他知道敗局已定。此時的審配既恨曹操又恨袁譚,在他看來是袁譚挑起的內戰,還引來了曹操。恨袁譚自然更恨他手下的謀士,沒有他們出謀劃策袁譚也不會鬧得這樣過分。審配越想越恨,於是命人立刻趕奔大牢,處死辛評的全家。
再說辛毗,他現在已經跟隨了曹操。他也時刻惦記著哥哥的家人,城破之後,他立刻就帶了一支人馬直奔鄴城大牢,想要把哥哥的家眷救出來。可等他趕到大牢時,一切都晚了,辛評全家已經被處死。
辛毗悲痛欲絕,由此與審配結下不共戴天之仇。審配被擒後,辛毗立刻就來見他,“逆以馬鞭擊其頭”,破口大罵:“奴,汝今日真死矣!”審配也針鋒相對,不甘示弱,回罵道:“狗輩,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殺汝也!且汝今日能殺生我邪?”審配說得對,像他這樣的高級戰俘、名士,不經曹操審訊誰也不敢私自處決他,辛毗雖然恨之入骨,可也不敢就這樣擅殺審配。
冀州有個叫張子謙的人一直都與審配不睦,他早就投降了曹操,現在以占領者的身份回到冀州。張子謙看到被俘的審配,很是得意,笑著說:“正南(審配的字),卿竟何如我?”審配厲聲答道:“汝為降虜,審配為忠臣,雖死,豈若汝生邪!”你怎麼能和我比!?看來審配真是不屈不撓,毫不妥協,就像海明威說的那樣,一個人可以被殺死,但是不可能被打敗。
隨即曹操親自提審審配,審配仍然言辭激烈,“聲氣壯烈”。曹操卻有意饒他一命,甚至說之前我們兵戎相見,那是因為“卿忠於袁氏父子,亦自不得不爾也”。看這架勢隻要審配說句軟話,不但可以活命,還能繼續在曹操手下發揮才幹。可審配“終無撓辭”,一點不肯服軟。像他這樣有名望、有本事的能人,如果不能為自己所用,曹操是堅決不會留著他的。而且又有辛毗等人在一旁“嚎哭不已”,請求處決審配。於是曹操“遂斬之”,“見者莫不歎息”。
曹操占領了鄴城,就等於得了冀州,很快被朝廷任命為冀州牧。曹操在鄴城還到袁紹墓前哭祭了一番,並厚待袁紹遺孀劉氏及其家人,最後還為隨軍出征的兒子曹丕娶了一門親,女方是袁紹二兒子袁熙的妻子甄氏。